“秦巴1號風景道”以210、541國道為主軸,北起寧陜縣,南抵鎮坪縣,縱貫安康境內520公里,是我國唯一一條完整穿越秦嶺、漢江與巴山三大地理單元的“脊梁式”風景道,被喻為“國民級”自駕路線。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該風景道通過“公路+產業+文旅”融合模式,激活沿線資源,重構旅游格局,推動千億級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助力百姓增收。但其價值尚未完全釋放,建議推動其從地方性工程向全國性品牌躍升。
一、總體構想
在現有基礎上,將線路延伸:以甘肅天水為起點,沿310國道東至寶雞、西安,于長安區接入210國道,南下至安康寧陜,經316、541國道過石泉、漢陰、漢濱至鎮坪,接242國道至重慶巫溪、奉節,終至湖北恩施。總體線路走向為自西向東、由北向南,呈“7”字型,全長約1250公里。需四省市和七市縣聯動,整合現有國省道資源進行適度改造,提升交通資產價值,變“運輸”為“引流”。
二、價值意義
從現實層面看,“秦巴1號風景道”項目正積極激活路旅協同發展動能,串聯黃河與長江兩大華夏文明核心資源,踐行生態優先理念,響應“交通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并推動四省七市協同聯動,打破行政壁壘與市場分割。
從長遠發展看,這有利于構建交通與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打造文化賦能旅游新標桿,探索綠色經濟轉化新路徑,塑造區域形象傳播新名片,構建區域經濟聯動新樞紐,最終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三、實施路徑
(一)重視頂層設計,強化“五類融合”。需以頂層設計為統領,推動理念、規劃、設施、服務、信息“五類”融合向縱深發展。理念融合是前提,要打破“各自為戰”“各管一段”思維,樹立“一通道一盤棋”共識,建立跨層級協同機制,組建多省市路旅融合發展聯席會,聚焦解決線路共建中的理念分歧、利益協調等問題。規劃融合需錨定統一目標,避免政策沖突,將路旅融合發展規劃深度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與城市總體規劃、交通規劃、旅游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進行系統性銜接與協同,實現產業布局、空間利用等規劃目標的高度統一與空間落地的協調一致。設施融合要聚焦安全托底、功能互補、硬件聯通,同時,對接游客需求,用技術賦能提升旅游服務的精準度與便捷性。服務融合則是構建跨區域服務集成平臺,整合政務服務、民生服務、企業服務功能,開發集成實時路況、景點導覽、票務預訂、語音講解、應急救助等功能的“路旅通”一站式服務APP/小程序,實現“一部手機、一張票游秦巴”。信息融合則是建設統一數據共享中樞,明確數據共享清單,實現“一數一源、多端共用”。
(二)聯動持續打造,深植“四種文化”。持續提升風景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需深植民族、紅色、生態山水、公路“四種文化”內涵。民族文化是公路風景道的靈魂所在,挖掘沿線多民族的風俗、建筑、藝術等元素,將其融入服務區、觀景臺、標識系統等設施;紅色文化是公路沿線的重要資源。加強對紅色遺址、遺跡的保護和修繕,建設公路紅色文化紀念館、展覽館,結合自然風光與民俗,開發紅色旅游線路,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打造沉浸式體驗;生態山水文化是這條路線的最大看點,系統梳理區域內山水資源承載的歷史傳說、民俗故事、名人題詠,在景區設文化展示區、主題雕塑、詩詞碑刻等,開發具有山水文化特色的旅游線路與體驗項目,讓游客感受文化魅力;公路文化是公路建設、養護與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通過公路博物館、展示墻等,展示公路建設背后的故事,增強游客文化認同。
(三)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三個提升”。聚焦治理能力提升、服務質量提升、百姓增收致富三大目標,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以游客需求為導向優化體驗場景,發展沿線經濟,使風景道成為惠民致富之路。
(四)突出特色亮點,激活“兩類資源”。深度整合自然人文資源與新業態資源,以特色亮點激活沿線價值,走“一路一品牌、一段一風景”差異化發展之路。串聯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旅游線路,開發以人文景觀為核心的旅游產品。同時,引入和培育旅游新業態,如康養旅游、研學旅游、體育旅游、數字旅游等,加強對新業態資源的培育和扶持,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五)共同宣傳推介,實現“一個目標”。四省市通過統一設計品牌標識、宣傳口號及系列宣傳資料,合力打造辨識度強、內涵統一的品牌形象,整合宣傳資源,通過多平臺推廣提升知名度,共同推動“秦巴1號風景道”成為全國生態文旅標桿,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目標。
開放聯建后的“秦巴1號風景道”,將在路旅融合、區域聯動發展中持續釋放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發展效應,有望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彰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獨具鮮明標識、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萬億級生態文旅精品廊道。
(作者系安康市政協委員、安康市公路局局長胡裕成)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