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影視產業正以“技術革新+內容升級”雙軌并行,在虛擬現實(XR)電影與微短劇領域同步突破。近日,西安XR電影產業基地負責人王季萱詳解西影從紅磚老廠區到XR產業標桿的轉型路徑,其打造的XR影廳以高適配性、高靈活性打開市場;西安市數字內容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李博則聚焦微短劇生態建設與精品成果,雙線發力為中國影視產業注入新活力。

西安XR電影產業基地負責人王季萱
王季萱:西影XR電影全生態落地,靈活場景+豐富內容破解行業痛點
“2016年的西影,圍墻內雜草叢生,紅磚廠房破舊不堪,企業一度走到生存邊緣。”回憶西影轉型起點,西安XR電影產業基地負責人王季萱感慨道。彼時,西影的破局之路從“深化改革”與“戰略重構”同步開啟,確立“以影視為核心、文旅傳媒協同發展”的“一體兩翼”戰略,從單一影視制作向科技、藝術、文化、資本“四輪驅動”創新發展的多元融合現代化文化集團轉型,短短數年實現企業內外貌“翻天覆地”的變化。
“即便傳統影視業務——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微短劇等持續產出且口碑良好,我們也從不敢陷入‘成功陷阱’。”王季萱以柯達固守膠片、諾基亞沉迷功能機而衰落為例,強調西影的危機意識。正是這種警惕,讓西影在企業步入正軌后,率先布局前沿領域:2023年發力影視AI研發,2024年開始布局XR(擴展現實)技術,為影視產業尋找新增長極。

“XR不是傳統電影的‘替代品’,而是‘向下兼容的升級者’。”王季萱提出對XR媒介價值的核心認知——傳統電影能承載符號、文字、圖像,而XR新增“時空”維度,能讓觀眾從“外部觀察者”變為“沉浸參與者”,實現從“看故事”到“走進故事”的體驗革新,“這是影視表達形態的一次革命,也是未來影視產業的重要方向”。

基于這一認知,西影圍繞XR電影構建起覆蓋“行業-產業-技術-內容-市場”的全產業鏈生態,尤其在場景適配、運營效率與內容供給上,破解了行業核心痛點:
場景靈活,翻臺率高:主推的“坐觀式”XR影廳突破場地限制,只要能放下一把專用座椅,無論是影院閑置間隙、景區游客中心,還是商業綜合體角落,都能快速部署;無需固定場次排期,觀眾隨到隨看、看完即走,互不干擾,極大提升場地利用率與運營翻臺率。
技術突破,體驗升級:自主研發全球首款虛擬現實電影專用座椅,集成渲染服務器與輕量化頭顯,憑借高度一體化設計斬獲2025年電影金數字“年度杰出技術創新應用”榮譽;聯合頭部企業定制的頭顯設備,從初代700克減重至180克,實現雙目8K超高清、超寬視場角,兼顧沉浸感與佩戴舒適度,“未來我們還計劃將頭顯重量降至150克、130克,分辨率提升至單眼5K、6K,達到視網膜級視覺效果”;同步推出“坐觀式”“大空間”兩類虛擬現實標準影廳全棧解決方案,覆蓋規劃設計、施工改造、設備部署、軟件播控、運營管理全流程,讓XR落地“零門檻”。
內容豐富,持續更新:打破“大空間”影廳內容數量的局限,“坐觀式”影廳可同時承載幾十到上百部作品點播;目前正推進《夢回延安》《龜茲樂舞》《石峁鷹熊》等作品創作,聚焦紅色精神、絲路文明、華夏起源,首批作品2025年將與觀眾見面;未來還將開放生態,吸引行業頭部內容方加入,通過標準化技術架構接入更多優質內容,保證觀眾每次體驗都有新選擇。
在生態協同層面,西影更發揮“先行者”作用:2024年9月承辦西安XR電影周,吸引40余家XR頭部企業與跨領域專家齊聚,推動《西安市培育打造XR產業鏈工作實施方案》發布,西安XR電影產業基地正式落戶西影;2025年推動國內首支XR電影專項基金——西安市XR產業發展基金成立,為產業注入資本活力;依托基地整合動作捕捉、高精度掃描陣列、渲染算力服務等專業設施,積極配合行業管理部門推動硬件、軟件、內容、標準協同發展。
“面對GPU、渲染引擎等國產底層技術短板,我們的思路是‘以市場驅動技術’。”王季萱表示,西影計劃將“坐觀式”影廳解決方案在影院、景區、商業綜合體等多場景落地,并沿“一帶一路”拓展海外市場,“只有構建起規模化市場,讓觀眾接受XR這一新藝術形態,國產技術企業才有研發動力,才能逐步解決技術兼容、標準統一問題,最終實現底層技術自主可控”。

西安市數字內容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李博接收采訪
李博:西安微短劇構建完整生態,精品化成果亮眼賦能城市發展
作為西安影視產業的另一重要增長極,微短劇產業已從早期“野蠻生長”邁入“精品化發展”新階段。西安市數字內容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李博在采訪中,全面解讀了西安微短劇的生態布局、發展成果及多元價值。
“西安微短劇早已擺脫‘狗血反轉、內容低俗’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政策引導+科技賦能+人才支撐+文化傳播’的完整產業生態。”李博介紹,當前西安微短劇的發展核心圍繞四大維度展開:
內容精品化,政策強護航:政府設立專項扶持基金,支持企業搶占內容出品話語權,今年重點聚焦鄉村振興、非遺傳承(如非遺服裝)、消防普法、公安反詐等正能量主題,推動內容從“快消品”向“高品質文化載體”轉型。國家層面也持續引導行業升級,微短劇現已可上電視播放、申報“五個一工程”獎項,《秦槍》等西安作品更登陸央視,反響熱烈,“市場也在主動跟進,即便民營公司也開始追求‘代表作’,《秦皇島的天花島》《常州路上開超市》等精品案例已獲觀眾認可”。
科技作支撐,降本提效率: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杭州“七小龍”等高校與頭部企業,推進AI短劇研發,相關企業已入駐西安產業基地,通過AI輔助劇本創作、后期制作,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制作效率,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人才強儲備,就業高品質:2024年起聯動多所院校開展人才培養,舉辦各類創作大賽,形成成熟的人才培育體系;僅去年一年,西安微短劇產業就帶動2萬余名大學生實現高品質就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文化廣傳播,賦能文旅業:西安微短劇產量穩居全國前列,每月上線作品不低于300部,且均在西安取景拍攝,大唐不夜城、博物館、濕地公園等免費場景高頻出鏡。這些作品中既有榜單熱門,也有現象級爆款,不僅向全國觀眾展現西安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更直接帶動當地文旅消費,成為城市形象傳播的“活載體”。

談及產業成果,李博列舉多部代表性作品:《老盔有了新主人》成功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還斬獲戛納電影電視節唯一中國評優微短劇案例,將西安元素推向國際;《人活一口氣》獲評“陜西省十大優秀微短劇”;《鑒心》雙喜臨門,拿下陜西省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與第十七屆陜西電視金鷹獎;《鳳凰鳴天》登陸北美市場后迅速躋身播放量前三,驗證了西安微短劇的海外市場競爭力。

“未來西安微短劇的核心方向,是強化‘西安出品’‘西安精品’標簽。”李博表示,目前各企業正積極組建、培養專業編劇團隊,與全國優秀原創工作室合作,進一步提升內容原創力;同時將持續深化AI技術賦能,降低創作門檻、提高產業效率。對于平臺化建設,李博坦言,因需大量資金支撐投流、宣發、版權交易等環節,且成熟平臺多集中于北廣深,西安暫以內容建設為核心,待產業基礎更扎實后,再逐步探索平臺化發展路徑。(張楚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