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靖邊縣東坑鎮創新實踐“小題大做”延鏈、“無中生有”育新、“借地生財”破局舉措,成功實現“向技術要效益、向特色要空間、向機制要活力”的發展路徑,構建“產、加、銷”全鏈條發展的產業體系新格局。
“小題大做”延鏈
東坑鎮立足“菜、畜、薯、玉”四大基礎產業,以“鏈式思維”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技術賦能提質增效,該鎮全年引進節水早熟型新品種13個,推廣地膜覆蓋、無紡布保溫、液態地膜栽培等農藝技術8項,推廣配套實施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技術融合應用,全鎮目前建成高效節水灌溉基地17萬畝。聯農機制保障增收,通過推行“保護價收購+定向供應”模式覆蓋30%胡蘿卜種植戶,產品直供北京、西安等市場,實現畝均收益4000元;通過產業龍頭帶動模式、“1+1”合作模式等將群眾聚在產業鏈上;抓住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機遇,全面推廣“一戶一田”“全托管”“半托管”等模式,通過適度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建立土地流轉租金、園區務工薪金、股份分紅股金構成的“三金”增收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同步培育農業龍頭企業8家,開發胡蘿卜汁、胡蘿卜粉等精深加工產品,推動胡蘿卜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
“無中生有”育新
東坑鎮充分發揮地域比較優勢,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差異化路徑培育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宋渠村建成榆林唯一規模化桑蠶基地,實現種養一體化全鏈條發展;陸家山大漠酒業打造陜北獨有沙漠葡萄釀酒產業鏈,發展陸家山櫻桃園、硬地梁草莓園、金雞沙山藥、黃家峁甜瓜、小橋畔麒麟西瓜、伊當灣紅蔥等特色產業。建成5座聯棟拱棚,取消傳統過道設計使土地利用率達95%,創新“棚頂雨水自集+膜下滴灌”技術,耗水量僅為傳統大田的1/3;同步配套水肥一體化直供系統,化肥施用量減少30%、利用率提升至90%;推行“育苗→甜瓜→蔬菜→速生菜”四茬輪作模式,單棚年純利潤達6萬元。
“借地生財”破局
破解耕地數量有限的問題,以“飛地經濟”打破屬地限制,以“樞紐經濟”重塑區位價值,開拓域外增長空間。組織400名職業農民跨省承包寧夏、內蒙古等地土地 6萬畝,依托靖邊縣農業園區輸出優質種苗與標準化技術,發展馬鈴薯、辣椒規模化種植生產基地。通過“保底收購+溢價分紅”訂單機制,外出務工農民年均增收30萬元;創新股份合作模式運營羊子交易市場,吸引陜甘寧蒙晉五省客商,年交易活羊超100萬只,村集體增收80萬元,衍生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鏈。(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白凌燕 楊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