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陜核生態環境歷時三年研發的核晶造粒工藝及技術裝備,近期在商洛市洛南縣黃龍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中正式落地,標志著這項可同步去除水體中超標重金屬與伴生放射性元素的核晶造粒技術,完成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關鍵跨越。
該項目于2022年2月啟動自立預研,同年11月納入集團科研立項體系,完成初期布局。2023年3月完成實施方案后,經集團專家評審論證,形成“工藝路線可行、應用前景廣闊”的評審意見,當年6月取得階段性成果。11月中試裝置投用,有效驗證了規模化處理的穩定性,憑借獨特的“晶種誘導結晶”技術思路,該技術在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中獲得節能環保成長組第一名,其在礦山廢水、工業零排放等領域的替代價值獲行業高度認可。
在項目示范階段,進展顯著,2023年11月,洛南黃龍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示范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順利完成;2024年成為技術轉化的關鍵節點,項目成功入選陜西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獲得省級平臺有力支持,同年10月順利通過項目初步設計專家評審,施工圖設計工作同步啟動;2025年2月,項目合同正式簽訂。這一系列進展,推動伴生放射性廢水核晶造粒技術實現了從前瞻研究到科技攻關的跨越,而示范項目的推進,更為未來的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邁出了關鍵一步。相較于傳統工藝,核晶造粒技術通過定制化“特征晶種”誘導污染物結晶,不僅實現重金屬與放射性元素同步去除,更能減少污泥量2/3、節約占地50%,綜合成本降低30%以上。業內專家認為,該技術的工程應用將為復雜水體治理提供高效低碳的新選擇,尤其對涉核、涉重金屬行業的污染防治具有示范意義。
目前,洛南黃龍河治理項目已完成全部設計工作,即將進入施工階段,預計2025年底正式投入運行。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首個伴生放射性廢水核晶造粒技術示范工程,每日可處理3500立方米污染水體,保障下游洛河靈口水文站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生態公司將以該項目為依托,持續優化技術裝備參數,積累實戰經驗,為技術在更多流域治理、工業廢水處理等場景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助力我國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事業高質量發展。(中陜核集團工業有限公司供稿)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