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蔣維博)3月8日,一納米鋁陶制動器鑄配件生產企業入駐銅川市鋁廠溝原銅川鋁廠拉絲車間廠房,這標志著原銅川鋁廠前廠區經改造提升后已全部入駐企業,廢棄了十幾年的老廠區迎來了新生命。
而在兩年前,鋁廠溝還是一片廢棄的閑置廠房,廠區內雜草叢生,破敗不堪。從2020年5月開始,印臺區在原銅川鋁廠舊址的基礎上,盤活閑置資源,對整個老廠區進行改造提升,并對原銅川鋁廠16.94萬噸鑄造產能指標進行置換,規劃打造了銅川市綠色鑄造產業園,聚力培育鑄造環保產業鏈。
經過兩年多的改造建設,記者實地看到,廠區面貌煥然一新,首家入駐企業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在經改造過的原電解鋁車間里,設備已經開始運轉,工人們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業。而位于廠區北側的銅川華盛鼎鑄年產1萬噸汽車配件生產加工項目正在調試,近期將開始試生產, “L”形的廠房內,鍛爐火焰熊熊,電機聲隆隆。
過往——全省第一家鋁廠
鋁廠溝,因銅川鋁廠而得名,是銅川人約定俗成的叫法,事實上,該地地理命名為雷家溝。
銅川市檔案館提供的資料顯示,銅川鋁廠1967年在印臺區雷家溝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投產,逐步形成年產5000噸電解鋁的生產能力,是當時全省唯一一家從鋁冶煉到深加工的有色金屬行業。
1984年銅川鋁廠二次擴建,電解鋁產能逐步達到3.5萬噸。1994年,銅川鋁廠已形成鋁錠、鋁盤條、鋁母線、鋁型材、鋁鎂合金棒、碳素等七大類品種,企業位于全國地方鋁廠之首,跨入全國大型企業行列。同年,銅川鋁廠開始第三次擴建,使年生產能力達到5萬噸。
在銅川鋁廠后廠區,記者見到了52歲的留守工人劉華明,他在1987年通過招考進廠,是陽極車間一名工人。他告訴記者,當年鋁廠是銅川市最大,也是效益最好的企業,先后榮獲全國有色金屬加工業“5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 “全國有色金屬鋁行業14家重點企業”等許多榮譽稱號。
銅川市政協文史和學習文員會主任劉耀林告訴記者,銅川鋁廠當年在銅川雷家溝布局,緣于“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工業遷移的需要,主要依托銅川能源資源優勢,生產鋁材供應于西安飛機制造廠。而該廠從建成到后來關停,離不開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這個大的時代背景。
銅川市北關70后李陽從小在鋁廠溝長大,他回憶到,鼎盛時,鋁廠擁有近三千名職工,學校、醫院、商店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工人們穿著長筒靴,帶著鋁盔上工下工,十分讓人羨慕。總之,銅川鋁廠仍是銅川人抹不去的記憶。

改造后的電解車間廠房
現在——綠色鑄造產業園
進入新世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歷著改革、改制大趨勢的陣痛,2001年,銅川鋁廠資產重組。 2012年7月,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這個曾經擁有近三千名職工的大廠全面關停。
資料顯示,銅川鋁廠老廠區主要由前廠區、后廠區、五號信箱舊址、碳素廠、卸料站5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123多畝,其中工業用地為729余畝。對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印臺區來說,處置這么大一攤子閑置資產首先是個挑戰,而如果能利用好現有工業遺產,既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強發展后勁的長遠之策。

入駐企業調試設備準備試生產
基于此,去年以來,印臺區依托原鋁廠溝的原銅川鋁廠,搶抓機遇,積極爭取并置換了16.94萬噸鑄造產能指標,并以此為基礎,規劃建設了我省唯一的綠色鑄造產業園,作為全區工業轉型升級的首要抓手。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園區工作人員賈劭沖介紹說,按照“綠色、智能、共享”的發展理念,先期對原銅川鋁廠前后廠區進行改造提升。其中前廠區占地135畝,改造廠房15000余平米,圍繞前廠區面積區間1000-3000平米小廠房,前廠區重點引進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不銹鋼精密鑄造、低壓鑄造和精密機加工等高附加值項目。

產品新鮮出爐
后廠區占地475畝,改造廠房45000余平米,圍繞后廠區面積區間5000-12000平米大廠房,后廠區重點引進汽車、軌道交通、電力裝備、高端裝備等自動流水線作業大中型鑄鍛生產加工項目。同時,針對周邊可開發利用1100余畝土地,正在進行土地項目招商。
截止目前,園區前廠區已落地企業三家,部分企業已開始試生產,計劃通過3-5年時間,招引8-10家核心萬噸級鑄造企業,20家以上中小型及相關配套企業,達到年產40萬噸鑄件、10萬噸鍛件規模、實現年產值100億元、稅收10億元以上,帶動相關就業1萬余人。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