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之路,奮斗之路,圓夢之路(八月十一日攝于綏德縣郝家橋村)。 群眾新聞網記者 劉宇欣攝
編者按
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建黨一百年之際,陜西廣大鄉村同全國一道,幸福地邁進了小康社會,踏上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闊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在這個金秋豐收時節,陜西日報社五個特別報道組深入關中平原、陜北高原、陜南山區,住進農家小院,走進果園、菜地、茶園、養殖基地、文化廣場……在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與他們一起感受著小康圓夢的幸福,感悟著奮斗的艱辛,感動于克服困難的執著。
脫貧摘帽、圓夢小康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夏末秋初,三秦大地到處都是一派豐收的景象。天寶村的茶園、閆家村的黃花菜、花果村的李子、郝家橋村的火龍果、辛戶村的蘋果……
這一切無不告訴大家,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建黨一百年之際,三秦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幸福地邁進了小康社會。陜西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0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4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脫貧摘帽、小康圓夢,可喜可賀,但是這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全省廣大鄉村又踏上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闊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乘勢而進,不懈奮斗。陜西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奮力譜寫新時代陜西“三農”工作追趕超越新篇章。
陜西,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產業,最難的是如何選準適合當地的產業。
1992年以前,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主要種植烤煙,每畝收入不到300元。從1992年開始,辛戶村利用地處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的條件種蘋果。
2008年,辛戶村又開始對果園進行提質改造,蘋果品質得到較大提升。經過近30年發展,辛戶村果園達到1700多畝,成了陜西蘋果產業標桿村,每年有近萬人來學習。
“一片果園養富一代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延剛自豪地說。蘋果成了辛戶人的“鐵桿莊稼”。2020年,辛戶村人均純收入達5萬元,果園畝均純收入1萬元。
一顆蘋果,體現了陜西做強特色產業的成色。全省各地,都在不斷探索如何發展特色產業、做強優勢產業。
鎮巴縣漁渡鎮花果村,位于秦巴大山深處,最初,想增收致富,只能是走出大山。村上有種植水果的傳統,因此提出了“山上種植小雜果,山下發展‘旅游+農家樂’”的產業規劃。
2017年,村上成立民樂農牧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村民手里流轉土地,栽植了500畝適合本地氣候、土質的青脆李。由于品質好,今年剛剛掛果的李子7月就全部賣光了。明年,青脆李進入豐產期,預計每畝收入5000元。
村上還發展了蠶桑、櫻桃等產業。通過各種方式,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344元。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3+X”特色現代農業工程,著力做大做強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以及區域特色農業,有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鄉村旅游成了人們休閑新選擇。花果村開發的巴山玉溶洞景區,在去年“五一”前夕開門迎客。周末、節假日平均每天吸引游客300多人。今年“五一”當天,接待游客近萬人,前景十分可期。下一步,村里準備著力提升配套的餐飲、住宿、游樂等服務能力。
不僅是花果村,此次采訪活動涉及的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也在積極發展鄉村旅游。
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想方設法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有的村子產業逐漸有了起色,有的村子已經有了優勢產業。陜西計劃到2025年,集中打造3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0個區域公用品牌、1000個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農業正在成為一個有奔頭的產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農業發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曾經農村人口和人才流失嚴重,缺乏人才成為鄉村發展十分棘手的難題。
2017年,看到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在外闖蕩多年且有一定積蓄的郭俊紅,回到自己的家鄉——天寶村創業。
郭俊紅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茶園、發展民宿,帶動了村里30多人就業。他的回鄉,給小山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大家沒有想到,茶園和大山成了風景,舊房子成了民宿。
返鄉創業的人,不止郭俊紅一個。鄉村振興戰略,讓更多人看到了好前景。
很小的時候,張青就隨父母外出了。他一直在外面闖蕩。
2016年,張青回到閆家村,準備干一番事業。他到全省各地考察適合閆家村的產業,還遠赴山東、湖南學習,發現黃花菜營養價值高、市場潛力大,便注冊了秦韻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黃花菜產業。
在張青的帶動下,村里很多人開始種植黃花菜。如今,黃花菜基地已成為閆家村的“黃金田”。
張青說,看著熱鬧的閆家村和喜氣洋洋的鄉親們,他覺得他的“回家路”才邁出了第一步。
吸引能人返鄉,已成為各地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抓手。返鄉能人把外面先進的理念、技術、經驗及資金帶回了鄉村,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一批批能人返鄉創業,一批批鄉土人才茁壯成長,一批批專家來到鄉村,發展產業、創辦企業、傳授技術,他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成了農業農村發展的“領頭雁”。
張勇,辛戶村黨支部副書記。2014年之前,他和媳婦一直在外打工,每人每月也就掙兩三千元??吹酱謇锾O果產業搞得紅紅火火,經過深思熟慮后,張勇夫妻選擇了回家。
當時,家里有18畝果園,張勇回來后,一口氣又種了18畝。為了學習技術,他還在縣農廣校學習了兩年。去年,張勇家純收入20多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由于能干,今年張勇還被大家推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把優秀人才吸納到村“兩委”班子,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鄉村發展才會更有底氣。

這是一個有著紅色優良傳統的山村——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1927年,村里就建立了黨組織,1944年,獲得陜甘寧邊區“農村楷模”稱號。
繼承紅色革命傳統,學習中央大政方針,學習外地經驗,討論村子發展規劃措施,是郝家橋村每年冬閑時節的“必演”節目。
通過集體學習,大家思想統一了、人心齊了,村里的發展也快了。學校改造、發展鄉村旅游、人居環境整治等,一個又一個項目得到了群眾大力支持,快速推進。紅色基因,為郝家橋村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堅持“塑形”與“鑄魂”有機統一,陜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紅色資源豐富優勢,大力弘揚延安精神,不斷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鑄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魂”。
跳廣場舞,如今不再是城市人的“專利”。每天晚上,在郝家橋村文化廣場上,照明燈瓦亮瓦亮的。村里的婆姨們載歌載舞。幾首歌后,大家還要拿起一旁的花傘和扇子,扭一會兒秧歌。
新事物廣場舞與老事物秧歌,在這里得到了融合。陜西持續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地區傾斜,組織實施“文化下鄉”等惠民活動。一座座文化廣場,一個個農家書屋,一場場惠民演出,像春雨一樣,滋潤了廣大群眾的心田。
在閆家村,婦女的刺繡——虎頭帽、花手帕、枕頭、鞋墊等,以前,只是供自家使用。如今,這些刺繡產品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2001年,在縣婦聯的支持下,千陽縣第一個工藝品協會——鑫興工藝品協會,在閆家村成立。2007年,閆家村又成立了合作社。
今年已經74歲的繡娘鄧列梅,8月份給合作社交了一個造型華麗的鳳燈、幾雙虎頭鞋、幾個“五毒”青蛙枕。她說:“老了老了,還能賺錢了,一年將近六千塊錢,日子沒啥愁的了!”
推動傳統技藝融入市場經濟,文化市場更活躍,傳統技藝有了新發展,農民群眾鼓起了腰包。

胡亂堆放的柴草、亂搭亂建的牲畜棚舍、令人窒息的旱廁……這些是人們對農村的記憶。如今,這些已經成為過去。
在閆家村的村史館里,陳列著一雙泥屐。村里的小孩們,不知道這是干啥的東西。以前下雨,村里人就穿泥屐出門,鞋不會臟,可是一不留神就會崴腳。
房子矮矮的,土路塵土飛揚,家家門口堆著雜物,蒼蠅到處飛……這就是以前的閆家村。
這幾年,閆家村的村道寬了,路燈亮了,家家門前有花、戶戶屋后顯綠。村里新修了休閑公園、生態澇池、刺繡文化墻,草堆、糞堆、雜物堆不見了蹤影。
村里還鋪設了游人步道,配了健身器材,村民們飯后能和城里人一樣散步健身了。“現在村里的景色比年畫還漂亮。”老人們高興地說。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廁所、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問題,廣大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新樓房、水泥路,群眾生活邁大步……”這是在花果村流傳的新民謠,訴說著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曾經,全村一半以上群眾住在高山或半高山,住的是土坯房,用水用電得不到保障。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花果村44戶村民進行了移民搬遷,花果村硬化道路6條11公里,改建拓寬道路8公里,集中實施飲水工程6處,鋪設飲水管道1.3萬米,改造低壓線路12公里,實現通信信號全面覆蓋,改建標準化村衛生室……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不光是生活方式在轉變,生產方式也在轉變。
辛戶村大力引導果農推廣“果、畜、沼、草、網”五位一體的生態管理模式,發展養殖業;鼓勵村民在果園種草,實現果畜結合、畜沼結合、畜草結合,從根本上解決果園有機肥投入不足問題。
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我省積極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示范,開展農藥減量控害示范,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和健康養殖項目。2020年,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9.1%、9.8%,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44%。
在陜西,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在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農村黨支部和黨員,直接面對著廣大農民群眾,是農村的戰斗堡壘。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強農村黨建工作,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郭敬禮今年33歲,是白河縣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在外面已經有了穩定工作的他,突然接到天寶村老支書打來的電話:“孩兒啊,回村里來吧,帶著大家干。”老支書的一句話,把郭敬禮召喚回了村子。
回村后,由于踏實能干肯吃苦,郭敬禮當上了村黨支部副書記,2018年,又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干部和群眾干了一件件實事——貫穿全村9個組的產業大道通車,村民的舊房被改造修繕,撂荒地種上了油葵和油菜……
逐漸,村民愿意給郭敬禮說說自家的事兒,對郭敬禮的稱呼也從“小郭”變成了“郭書記”。
近年來,我省各地創新思路,出臺政策措施,想方設法吸引鼓勵素質高、會經營、懂管理、有志向的外出務工人才返鄉擔任農村干部,為農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
8月12日,在郝家橋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振喜跟幾位干部討論村子發展“三年計劃”:在高崖砭辦集體合作社養豬場一處,建游客接待中心解決游客吃住問題……
“讓群眾的好日子再上一層樓,責任在肩,我們定不負使命。”這是今年新當選的村“兩委”班子定下的目標。郝家橋村的“三變”改革、解決吃水問題、發展鄉村旅游,都離不開黨支部的領導。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關鍵得有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黨支部就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火車頭”。
無獨有偶。8月13日,一場同樣是關于村子發展的會議在陜南大山里的花果村召開。
上午9時,驟雨初歇,村民梁洪奇的院壩里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會在這里召開。
“產業必須搞起來。沒有產業,大家就得不到穩定的收入,生活也得不到根本改善。”“道路的升級改造也是個大問題。”“要吸引游客,還得有好的環境衛生。”……村民們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院壩會,是村干部把黨的政策講透講明白的宣講課,是回應村民關切的對話會,還是‘敢問路在何方’的議事堂。”花果村衛生專干鐘運榮說,院壩會筑起了干群連心路。
加強農村組織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累計選派駐村工作隊15843支、駐村干部90126人;村“兩委”換屆中,將政治標準作為選人的首要資格條件,對表現優異、實績突出的5類人員優先推薦;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問題,去年精準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1109個。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陜西著力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從陜南到陜北,從秦東到西府,三秦兒女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姿態,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步履鏗鏘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記者 王海濤)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