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搬過來多久啦?”
“兩年多啦。”
“新社區感覺怎么樣啊?”
“好啊,好啊,比以前環境好多啦。”

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馬卓)6月中下旬的旬邑縣馬欄鎮金盆社區,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年過7旬的李大爺手里拿個蒲扇,提個小凳子,坐在樓下陰涼處扇風。面對陌生人的攀談,大爺用最樸素也最直接的話說,“好,房子、環境比以前好多啦,手里的錢也夠花。”
李大爺居住的馬欄鎮金盆社區,距離馬欄革命舊址僅十余分鐘車程。從遠處看去,幾排乳黃色的四五層樓整齊排列,在青山掩映中分外醒目。
近年來,馬欄鎮緊抓省級文化旅游名鎮、省級生態示范鎮、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國家衛生鎮品牌創建效應,圍繞建設“紅色旅游名鎮、生態秀美鄉村、民俗體驗基地”的總目標,確定了“紅色引領、生態優先、組團發展,產業協同”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一心”(以馬欄革命紀念館園區為中心)、“一軸”(馬欄河綠色生態景觀軸)、“兩點”(馬欄革命舊址紅色旅游景點、轉角紅26軍紅色旅游景點)、三片區(馬欄紅色歷史展示區、金盆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轉角紅色精神傳承區)的空間布局,修訂完善了《旬邑縣馬欄鎮總體規劃》《馬欄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總體規劃》等,全力建設以紅色旅游為主脈絡,以美麗鄉村為落腳點的紅色馬欄。金盆社區就是紅色馬欄建設的“三區”之一。
金盆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紅巖帶著記者參觀了社區居民的家,118平米的房子,三室兩廳一廚一衛,廚房里通了天然氣,家里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

53歲的房主史云英告訴記者,沒搬遷之前,家里住的土坯房,做飯都是燒柴禾。搬下來之后,生活水平明顯變好了。“住的房子也好了,門口就有公交車,干啥也都方便。”李紅巖笑著說,“以前大家伙做飯,那都是燒柴禾,現在天然氣一擰,“嘣兒”一聲,火就有了。以前家家戶戶都是土坯房,咱村里哪里還見過樓房,鎮上的‘首富’頂多也就兩層樓,如今咱都搬進這高樓啦,沒有咱馬欄的紅色文化,沒有共產黨,咱咋能住進樓房么。”
馬欄鎮紀委書記姚龍曾在社區扎根多年,他告訴記者,金盆社區將馬欄村、金盆村、轉角村居住分散的886戶群眾搬遷安置于金盆社區,并吸納區域外移民人口,開展各類投資建設和旅游配套服務等活動,著力打造“關中風情特色小鎮”、“咸陽市鄉村休閑度假后花園”和“旬邑縣精準扶貧示范區”。
社區周邊,各種配套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不久的將來,金盆社區配套的政務便民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公安、法庭、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市政管理服務設施,供水站、污水處理廠等生活配套設施,精品民俗酒店、農村金融電商市場、高山農產品交易市場、特色農家餐飲街、特色美食街等商業服務街區都將逐漸投入使用運營。依靠馬欄紅色文化,馬欄鎮的居民們正大踏步邁向小康。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