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傍晚,位于秦嶺深處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帶貨員”。直播臺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著手機鏡頭點贊:“小木耳、大產業”。當晚,柞水木耳就火了!
柞水的“小木耳、大產業”如何用文學的方式再現,“文學陜軍”怎樣描寫我省鄉村振興的大美畫卷?
連日來,在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陜西省作協組織作家赴商洛市柞水縣開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采風團先后深入鳳凰鎮、小嶺鎮、朱家灣、西川村、老庵寺村等地,詳細調研了解柞水縣城鄉發展成就和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方法措施。
商洛市柞水縣曾經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如今,作家們欣喜地看到柞水縣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大美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開。
距今1400年的鳳凰古鎮
作家們來到鳳凰鎮,就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進行調研,并分組采訪鳳凰鎮扶貧辦主任劉國恩、農家樂模范經營戶孟小濤和皂河村村支書鄭安魁。
鳳凰古鎮位于柞水縣社川河畔,是全縣聞名的商貿古集鎮,距今1400年,保存完好,以四合院為主,古建筑大體沿襲徽派建筑風格,具有地方特點。
近年來,鳳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成立了旅游培訓、脫貧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三支志愿服務隊,吸納60多名志愿者,為古鎮的旅游、脫貧產業提供服務,帶動農民增收。
隨后,作家們走上街頭,走進農戶,與村民們進行交談,體驗當地民俗風情,積極尋找創作靈感與素材。
靠“小木耳”摘掉“貧困帽”
“山上有金,地上有米。”金米村的名字中蘊含著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期盼。
走進小嶺鎮金米村,只見青山歷歷,一排排大棚鱗次櫛比。小嶺鎮干部劉璐為作家們詳細介紹了“小木耳、大產業”的情況。作家們參觀金米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詳細了解木耳的品種和種植流程。
作家們一見到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就向他詢問村內的情況。通過調研,作家們了解到,金米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前些年先后搞過多種產業,但均以失敗告終。后來村里開始種木耳,種植的時候面對面培訓,收獲以后又推出木耳深加工產品。通過種植小小木耳,金米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作家們采訪了第一批靠木耳脫貧的貧困戶陳慶海。陳慶海說,回鄉種木耳的第一年,他收入3.5萬元,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今年還打算通過直播發展線上銷售,把金米村的木耳賣到全國各地去。 作家們還深入小嶺鎮金米村移民安置點,采訪蘇陜協作項目服裝加工廠負責人盧小明,詳細了解產品加工銷售模式和市場行情。
“升級”農家樂樂了朱家灣
在營盤鎮朱家灣村,作家們采訪了靠經營農家樂,實現脫貧致富的“陜西好人”李春花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鄭家。 朱家灣村位于牛背梁景區腳下,是柞水縣第一批整村推進農家樂經營的試點村。2010年開始依托牛背梁景區開辦農家樂,2015年,朱家灣統一規劃設計,拆除違建、復耕田地,建設以“終南山寨”為代表的特色民宿,“升級”農家樂。
隨后,作家們來到位于朱家灣一組西溝峽區域的終南山寨。民宿街里,只見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梅華堂”“安仁堂”“義壽堂”......這些都是以村民名字命名的民宿客棧。
在這里,創業示范戶鄭莉介紹自己利用生態優勢,開辦農家樂,過上小康生活的情況。作家們紛紛感嘆朱家灣村發生的巨變。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朱家灣村不僅實現生態脫貧,還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小康路。
柞水木耳成電商平臺“???rdquo;
在西川村木耳小鎮主題公園里,傳統木頭菌棒搭成一座高塔,地上擺放著木耳菌袋。作家們查看食用菌標本,參觀木耳博物館,了解羊肚菌、靈芝繁育技術、市場情況。
下梁鎮西川村木耳小鎮建設是柞水縣實施“特色農業”建設的重點示范項目,2017年開始,柞水縣開始把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并制定“1153”(即1萬畝土地、1億袋規模、5千噸產量、3億元產值)發展計劃。
優秀電商代表陜西秦峰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禮健介紹,目前公司已經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公司開展合作,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農產品物流平臺,讓柞水木耳成為國內各大電商平臺上的“常客”。
聽了吳禮健對柞水木耳的介紹,作家們你一袋我兩袋,紛紛購買柞水木耳,表示脫貧產業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在消費端,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當地木耳產業發展。
香菇成為老庵村“拳頭產品”
最后一站,作家們來到老庵寺村。詳細了解當地鄉村振興的進度,實地考察當地木耳、香菇等農產品、中藥材種植基地。老庵寺村支書鄒志勇說,香菇是老庵寺村的“拳頭產品”。
老庵寺村近年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由有種植經驗、市場信息靈、銷售渠道穩的群眾帶頭,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香菇,利用技術提高香菇產量,建立香菇產業基地。今年的袋料香菇產量增加到40萬袋,菌棒的成本為每袋4-5元,出口國外為每袋15美元,利潤可觀。
綠水青山終成金山銀山。作家們深深地被柞水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所吸引,被當地經濟的發展速度所震撼。大家紛紛表示,將通過手中的筆,把采風活動中的所見所聞,轉化為文學作品,真實記錄脫貧攻堅的鮮活故事和小康生活的生動畫卷,讓更多的人了解柞水、關注柞水。
各界導報記者 張寶勤 通訊員 秦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