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時隔十年,再次來到楊凌,可以感受到科技創新帶給這里的巨大變化。”鳳凰網國際智庫專家、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天龍說,未來農業發展出路很明顯,而科技創新將是重要的應用。
11月20日,“奮力書寫十三五的‘陜西答卷’——‘發現陜西之美’鳳凰網國際智庫行”農業篇走進了楊凌示范區,凰網國際智庫專家、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天龍在探訪完科創中心、智慧農業示范園、王上村后,圍繞科技和創新,就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對于智慧農業的推動及模式創新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

吳天龍接受鳳凰網陜西專訪
技術變革 數字時代釋放大數據價值新高度
在楊凌示范區科創中心,觀看國內服務339萬專業涉農人群,覆蓋生豬超過6000萬頭的智能養豬服務平臺“豬聯網”時,吳天龍表示,大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豬周期的波動幅度,“大數據對市場走向有很明顯的預測及調控作用,通過數據的搜集和共享,可以讓種植戶或養殖戶及時了解生產和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判斷和決策,在數據覆蓋足夠廣、數據獲取足夠及時、數據內容足夠精準的情況下,利用大數據很可能打破農業的蛛網困境”。
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為改變農業而來。企業及養殖戶存在諸多如生產盲點多、成本核算難、數據不準、分析不全等問題,“豬聯網”以數字+智能的方式,顛覆了傳統養豬方式,為生豬產業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務,讓養殖戶及企業形成聯動,內聯外合、重構秩序、共建全新的養殖生態體系。
吳天龍補充:“‘豬聯網’這樣的大數據養豬服務平臺,開創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智慧養豬新生態,對科學養殖、疫病防治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一些類似的平臺建設,如果大家能開展有效的聯合與合作,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豐富數據,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觀楊凌示范區科創中心
綠色生態 科技“快車道”賦能農產品新概念
在融合了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新科技、新技術的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植物不用泥土用高架、可無限生長的串珠西紅柿、果蔬可以生長在柜子里、12000平方米的溫室6個人就能操作作物生長整個環節……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花式演繹科技為農業賦能的新業態。
“這個西紅柿很甜,品相、口感都很好。”吳天龍在中東溫室采摘品嘗了采用荷蘭吊掛式無土栽培模式的串珠番茄后說,瑞克斯旺引進的串收番茄品種相比于國內番茄,可以無限生長,抗TY病毒能力強,產量方面雖無特大優勢,但果實商品性高且便于運輸,對于種植戶來說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品質上乘,綠色安全無添加的奶油生菜也是這里的“明星產品”,采用DFT種植系統的奶油生菜,在紅藍光的照射下,“享受”著最好的生長環境,“家用植物工廠,可以突破農業生產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而且有利于農產品的標準化、精準化生產,對于發展精準農業、實現資源節約具有重要意義。”吳天龍說。
在整體的推廣成本層面,吳天龍給出自己的見解,楊凌示范區承擔著農業科技創新示范的重要使命,在短期看,盡管一些高科技成果的推廣成本暫時較高,但隨著科技的繼續進步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將來這些成果的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都可能會有所降低,科技化、智能化是農業未來的大方向。

吳天龍在中東溫室采摘品嘗采用荷蘭吊掛式無土栽培模式的串珠番茄
全面聯動 推動“新六產”融合探索“楊凌模式”
在感慨楊凌科技力量給農業帶來的驚人變化時,吳天龍同樣關注美麗鄉村的建設。在王上村,吳天龍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觀點。“現在城鄉關系和過去是不太一樣的,人員流動從單向到雙向,相互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王上村將研學與旅游創新性結合,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和機遇,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挑戰。”吳天龍說。
“在鄉村旅游發展建設中,特色將會是核心競爭力,這要求在建設過程中既要找到主導型產業,又要挖掘特色的文化內涵,同時更要積極推動‘新六產’融合。模式創新不是復制粘貼,‘經驗主義’不可取,一個特色,多個角度,全面聯動,在這個過程中探索楊凌模式。”吳天龍說。
在離開楊凌示范區時,吳天龍補充道:“科技創新,不僅要產品、技術創新,機制、模式也要創新。”楊凌示范區是全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探索現代農業新技術方面的貢獻毋庸置疑,其品牌效應可以進一步挖掘,甚至可以結合當地獨有的豐厚歷史文化,從文創、電商等角度繼續發力,發揮出更廣更全面的積極作用。但這其中,在文化背景的挖掘及楊凌品牌的打造方面,還有一定的發揮空間。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