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樊悅
從空中鳥瞰5088平方公里的靖邊縣,從北到南呈現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地區、南部丘陵溝壑區三種不同的地貌。
為了走出貧困,徹底挖掉窮根。“十三五”期間,靖邊縣委、縣政府借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以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解決山區貧困人口的治本之策,立足當前“挪窮窩”,著眼長遠“謀全局”,從建房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到社區管理、產業脫貧、后續扶持建立了全方位的“脫貧套餐”,從頂層設計上全面系統地解決“搬哪些人”“怎么搬”“搬到哪”“搬后怎么辦”等問題,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前,全縣共1992戶7415人告別大山,按照搬遷類型分別遷入5個集中安置點,他們在大山之外的易地搬遷安置點有了溫暖的家。
為了讓搬遷群眾生活得舒適便利,靖邊縣首先從規劃和硬件設施上下功夫,全面完善移民點的水、電、路、氣、學校、醫院、商場、敬老院等各類配套建設,為搬遷群眾打造一個規劃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生活便利的幸福家園。
海澤畔移民二區是集城市化、工業化為一體的現代化城市移民社區,小區共有搬遷人口4580人,占全縣易地搬遷人口的62%。這里就像“濃縮版”的現代化城市,有出門就能上學的中小學校,功能齊全的休閑文化廣場,便捷的社區醫療診所,高檔的社區影院,家門口的社區工廠,環境優雅的圖書館,提供各種便民服務的社區之家,以及琳瑯滿目的商家店鋪…….
在陽光家園社區,周邊更有了升級版的“標配”設施,縣醫院、靖邊中學、靖邊縣十五小學、靖邊縣黨政服務中心,除此之外,靖邊縣在東坑鎮幸福家園、棗刺梁移民社區、中山澗鎮移民社區也進行了功能化的設施配套,以保障搬遷群眾在這里能真正安家落戶。
靖邊縣以黨建文化引領為抓手,探索新型移民社區管理模式,作為最大的城市移民社區,東新社區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全面推行“遇事有人辦、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管、貧困有人幫、致富有門路”的“五有服務”模式。社區不定時地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讓居民盡快融入社區生活,增進社區居民的家園意識和居民感情。同時,設有書法創作室、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矛盾糾紛調解室、健康驛站、兒童之家、道德超市等,讓社區成為聯系和服務群眾的紐帶。定期組織社區黨員積極參加組織生活,通過黨建網絡將社區居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增強移民戶的幸福感、存在感,實現安居又安心。
同時,靖邊縣專門成立了秦靖移民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具體負責全縣移民安置社區群眾產業項目、安置房建設及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土地復墾、就業服務等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社區工廠是公司為移民群眾打造的一大就業基地,目前公司已在東新社區引進3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可為移民群眾提供1400個就業崗位。在東新社區,正在生產的陜西衣秀爾服裝廠和宸立崇電子廠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平臺,居民在小區里就能上班,曾經的山區群眾搖身變成了藍領工人。
此外,靖邊縣還通過開發移民就業崗位,把搬遷戶牢牢嵌在產業和就業鏈上,幫助搬遷群眾有事做、有錢賺、有盼頭,讓他們端牢“飯碗”,體會到安居樂業的幸福。同時,公司開發了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信息共享平臺軟件和就業培訓項目,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全力幫助移民戶就業創業。
“我們要著力寫好易地搬遷這篇大文章,尤其是把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寫在群眾心坎里,把精準功夫下到發展的關鍵處,書寫精彩的靖邊‘脫貧故事’。”靖邊縣委書記劉維平在調研東新社區時再次要求。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