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訊“一代藥王故里,千年養生福地。”銅川市是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的故里和中醫藥養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位于耀州區城東的藥王山,為孫思邈棲隱故地。每年農歷二月二,紀念藥王的活動持續半月,成為傳統。如今,銅川已建成了對市、區縣、鄉鎮、社區、村全覆蓋的128家孫思邈中醫堂。
藥王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人,隋唐時期杰出的醫藥學家。據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孫思邈在一百多歲才開始著手寫《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又著成《千金翼方》30卷,同年卒,壽140歲。據《舊唐書》記載,他死后“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2014年,銅川市啟動了孫思邈中醫堂建設。截至目前,市財政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0余萬元。同時,銅川市調整了基本醫療保障政策,提高了基層中醫堂中醫藥(湯劑)和非藥物療法應用的報銷比例。
“我們的政策引導力度相當大,所有的孫思邈中醫堂中草藥已全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住院、門診中草藥(湯劑)實行100%合療報銷,非藥物療法費用報銷比例也提高到60%左右。”有關負責人說。
銅川市還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投資4.69億元,在銅川市建成了4.8萬㎡、床位500張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學院暨孫思邈醫院。目前,銅川市已建成的128家孫思邈中醫堂中,市級4家,區縣級4家,鄉鎮級60家,村級60家,形成了以市級中醫醫院為龍頭、區縣中醫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村衛生室為網底、綜合醫院孫思邈中醫堂和社會辦中醫機構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為加大人才隊伍建設,銅川采取送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一方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舉辦中醫藥適宜技術、中醫骨干、中醫藥管理人才、基層中醫藥人員進行常態化培訓;另一方面,邀請省內知名專家教授開展“西醫師學中醫”、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推廣針刺、艾灸、刮痧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已累計培訓3000人次。

目前,銅川市共建成三級甲等中醫醫院1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2所,民營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醫院10所;全市100%的縣級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開展醫療服務的婦幼保健機構均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均能夠開展6類以上的中醫藥技術方法;91.9%的村衛生室能夠開展4類以上的中醫藥技術方法。
去年,銅川市的中醫藥健康養生產業產值突破30億元。(工人日報記者毛濃曦 通訊員 何汪維)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