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市寶塔區棗園街道的煙火日常里,寶塔區人民法院棗園法庭宛如一道堅實的法治屏障,守護著群眾安寧與社會和諧。一個個生動的司法實踐,一樁樁貼近民生的“小事”,從矛盾調解到法治傳播,再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棗園法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楓橋式人民法庭”的深刻內涵,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移動庭審 法治種子扎根心田
“法官把法庭‘搬’到我們家里,耐心給我們講解法律知識。我明白了贍養老人不僅是經濟、物質上供養,而且包括生活方面的照顧和精神方面的慰藉。”8月26日,一起贍養糾紛當事人說。 張大爺曾因子女贍養問題起訴至棗園法庭。
考慮到張大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法官將庭審“搬”到老人家中。庭審前,法官多次走訪老人子女,了解他們的生活困境與想法。庭審中,法官結合相關法律規定與傳統孝道文化耐心調解,促使當事人達成贍養協議,子女定期探望并支付贍養費。
一起勞務費糾紛案,被告因腦梗行動不便。棗園法庭同樣將庭審現場“搬”到被告家中。庭審中,法官了解到原告急需用錢,被告卻因身體原因暫無經濟來源。深入考慮雙方的實際困難后,法官積極聯動村委會,協調用被告的拆遷款先行償還債務,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權益,又避免被告陷入生活困境。
移動庭審不但是司法程序的特殊開展,更是司法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棗園法庭傳承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發展“馬錫五審判方式”,讓群眾感受到司法在堅守公平中傳遞出的溫度,同時為群眾提供了直觀的法治教育素材,推動法治文化從“紙面”走進“人心”,融入基層社會治理血脈。
凝聚合力 法治惠民溫暖人心
基層糾紛關系著社會和諧。棗園法庭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局,從源頭減少矛盾滋生,除上門庭審外,還進一步構建多元解紛機制,打造基層治理“防護網”。
法庭主動“走出去”,與轄區司法所、派出所、村組(社區)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面對鄰里糾紛、土地爭議等問題,提前介入、聯合調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棗園法庭還與社區、學校、企業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讓法治精神浸潤人心。法官走進校園舉辦模擬法庭,讓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法律程序、樹立法治觀念;深入企業開展法律講座,為企業經營者和員工講解勞動合同等法律知識,助力企業依法經營。
棗園村兩戶村民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產生爭執,險些動手。棗園法庭法官得知后,聯合村干部、調解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一方面向雙方普及法律知識,依據法律規定明確宅基地邊界劃分標準;另一方面結合當地鄉情民俗,耐心勸說雙方。經過多次溝通,兩戶村民最終達成和解,冰釋前嫌。
法庭積極“請進來”,開展“法庭開放日”活動,邀請干部群眾走進法庭,近距離了解司法流程、學習法律知識。此外,法庭推廣“碼上法庭”APP,把便捷法律服務送到群眾“指尖”。群眾掃碼即可反映糾紛、咨詢法律問題,法庭在線調解、答疑,實現司法服務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的轉變。
文化建設 法治精神融入生活
棗園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注重文化建設,不斷傳承創新,將延安紅色文化與法治文化深度融合,以文化力量推動基層治理。
法庭打造了“紅色法治文化長廊”,展示延安時期的法治故事、“楓橋經驗”發展歷程以及棗園法庭的典型案例。法庭每月組織轄區群眾、學生參觀學習,由法官擔任講解員,講述紅色法治故事,傳播法治理念,讓紅色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庭還定期開展法治宣講活動,結合群眾生活實際,內容涵蓋婚姻家庭、勞動糾紛、鄰里關系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同時融入延安精神中的為民服務理念,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法庭還通過線上直播庭審、發布法律知識短視頻等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更多人接觸和學習法律。這些創新舉措,極大地拓展了法治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從田間地頭的巡回審判到群眾家中的特殊庭審,從多元解紛的積極探索到法治宣傳與文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棗園法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楓橋式人民法庭”的創建要求,每一項舉措都見證著為民初心,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書寫著精彩的“楓橋”答卷。(延安中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