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頁頁書寫,事業一程程接力。
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即將收官,中國正在謀劃新一個五年的發展藍圖。
這五年,中國號“巨輪”頂住驚濤駭浪沖擊,國內生產總值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幾個臺階;人均GDP首次突破1.3萬美元大關……
在這不平凡的五年征程上,湖北留下了“閃亮的足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考察湖北,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為湖北指路領航。
在2025年歲末回望這五年奮斗路,總書記牽掛的荊楚大地已繪就出經濟強、科創興、開放廣、生態美、民生優的新畫卷!

01

湖北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
——2020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發展”出現468次,“經濟”出現153次,彰顯復雜形勢下大國保持定力、堅韌前行的發展決心。
湖北,作為世界觀察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重要窗口,同樣用一條向上的發展曲線,勾勒出這五年的昂揚——
經濟總量站穩4萬億、跨越5萬億、邁上6萬億,提前一年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目標……

“這里經得住疾風驟雨,未來更是一片光明。”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考察,他的期許,是奮進的號角。
五年來,中部地區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
2025年2月19日,湖北“新春第一會”打響新一年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發令槍。
今年上半年,湖北GDP增長6.2%,增速位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為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貢獻了湖北之力。
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六次考察湖北。光谷是總書記到訪湖北次數最多的地方:
2013年7月,總書記指出“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
2018年4月,他提出“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2022年6月,他叮囑“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
2024年11月,總書記為“這束光”進一步指路,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何讓“創新”成為荊楚大地最亮的“金字招牌”?湖北選擇用“一把尖刀”破局。
2025年11月,湖北集中發布了42項“尖刀”技術攻關成果,響應了總書記“每次來都能看到新突破”的感嘆——

直徑8.61米的盾構機主軸承承載著“中國制造”的驕傲深入地層;搭載著北斗高精度芯片的小車能實現0.2米級定位精度;湖北研制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能減少對國外進口大豆的依賴;武漢一團隊研制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一類創新藥……這些不是科幻片里的畫面,而是打上“湖北造”烙印,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尖板眼”。
如今的湖北:
筑牢“51020”的產業底盤——
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3大產業邁入萬億元級。
激活“61020”的科創活力——
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
培育“71020”的發展后勁——
在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取得矚目成果。
03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當下,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湖北從沿海開放“后隊”向著新時代內陸發展“前隊”奮進。
11月12日15時58分,隨著印度靛藍航空6E8552次貨機起飛,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年國際貨運航班量首次達1萬架次。一家物流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通過‘E轉全球’服務,我們的轉運成本降低了60%。”

2020年,花湖國際機場全面動工建設;2025年,中國(鄂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啟用。花湖國際機場的五年是湖北開放開明、敢闖敢試的生動見證。
軌道上的湖北——看省內: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高鐵大環線即將形成;看全球,中歐班列(武漢)輻射歐亞大陸40個國家和地區、120個城市;
水運上的湖北——陽邏港出入境船舶數量連續5年位居長江中上游首位;
航線上的湖北——花湖機場貨運航班量排名全國第四。
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7000億元,2021年至2024年,湖北外貿接連跨越三個千億臺階。開放的湖北,也是“賣全球”的產業高地。過去四年,全省新設外資企業2259家,32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落戶,數量穩居中部第一。
04

“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2023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

湖北地處“長江之腰”。這些年來,總書記多次提出“長江囑托”,幕幕場景,歷歷如昨。
“報告!兩頭長江江豚正在結伴巡游,身體狀態良好,目前正在下游2公里左右。”
11月14日,在湖北洪湖市長江洪湖段,兩頭經過野化訓練的長江江豚被放歸長江干流,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員正實時監測。這已經是我國第二次開展這樣的野化放歸行動。

兩只長江江豚回歸長江前,在駁船上的“舒緩池”中游弋
江豚躍出水面劃出的銀灰色弧線,是湖北綠色發展最動人的注腳。五年來,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去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回信,勉勵我們守好這‘一泓清水’。”護水小隊隊長董德斌下定決心,“守好‘北方水井’,是頭等大事。”
2024年,湖北以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以全國第22位的能耗強度支撐全國第7位的經濟總量,“含綠量”“含金量”并肩提升。
05

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更加精準有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2024年11月4日至6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新時代以來召開的70多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中,“人民”和“群眾”分別出現了200多次和100多次。
“總書記特別關心我們村‘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回憶起去年11月總書記在村里考察的情形,咸寧嘉魚縣四邑村黨委書記鄧志平十分感慨,“這一年來,村里建了養老服務驛站、醫養服務驛站以及兒童游樂等設施,和文旅合作的‘四邑早安’田園綜合體項目讓村里多了30萬元的年租金,也增加了面向村民的就業崗位。”

在湖北,五年民生答卷里記錄下一份份奮斗的足跡——
百姓生活日益改善——湖北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
精神生活日益充實——全省共建成公共圖書館119個、博物館245個、數字農家書屋2.3萬多個。
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十四五”期間,湖北12個城市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五。
鄉村發展日益振興——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8.5%。
今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兩個“五年規劃”的發展交匯點,湖北將牢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謀深做實即將出爐的“十五五”規劃,把全部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將“支點建設”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努力把總書記為湖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總策劃:岑卓
總監制:何偉
監制:洪燕
編審:康耀方 鄧國輝 李桓 鄒敏
統籌:羅峰
撰稿:劉蕊俊
美編:石璐茜 王子煊 蔣艷 邱方蕾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