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賽道。2021年,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27.14萬輛,同比增長360.6%,高于全國20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比亞迪2022年上半年最新銷量已超越特斯拉榮登全球第一。下一步,如何做好科學統籌,全面激發產業潛能,助力我省在新能源乘用車產業全球化發展競爭浪潮中奮勇當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主動破局。
一、存在問題
(一)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薄弱
我省具備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能力的車企有比亞迪和吉利兩家,但只有比亞迪落地生產。兩家車企各有優勢,卻互不融通,其各自產能和供應鏈分散在全國各地,陜西在兩家企業布局規劃中的核心地位和總體優勢不突出,本地產業集群帶動效應不強,導致補鏈、強鏈內生動力不足。" />

記者 滿淑涵攝
7月28日上午,省政協召開“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月度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委員、省致公黨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彭紅介紹: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賽道。2021年,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27.14萬輛,同比增長360.6%,高于全國20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比亞迪2022年上半年最新銷量已超越特斯拉榮登全球第一。下一步,如何做好科學統籌,全面激發產業潛能,助力我省在新能源乘用車產業全球化發展競爭浪潮中奮勇當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主動破局。
一、存在問題
(一)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薄弱
我省具備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能力的車企有比亞迪和吉利兩家,但只有比亞迪落地生產。兩家車企各有優勢,卻互不融通,其各自產能和供應鏈分散在全國各地,陜西在兩家企業布局規劃中的核心地位和總體優勢不突出,本地產業集群帶動效應不強,導致補鏈、強鏈內生動力不足。
(二)動力電池供應缺口大
動力電池供需缺口作為我省新能源乘用車產能擴張的首要瓶頸,未來幾年將持續存在。當前,比亞迪、三星環新等動力電池生產商正在擴張產能,但生產電池所需的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原材料供應鏈本地化程度較低,仍然制約了車企產能爬坡速度。
(三)車企布局海外市場延遲
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31萬輛。同年,比亞迪西安工廠生產26.8萬輛,但其出口不足萬輛。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快速擴張,我省新能源整車產品已具備較好的競爭力,且海外競爭對手較少,品牌壁壘不高,及時布局海外市場對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開增量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議
(一)立足龍頭企業,擴張產業集群
樹立國際化思維,充分認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長遠發展和技術迭代創新的全球化協同、集群化發展的趨勢和需要。建議成立省級招商引資聯合專班,以全面對接比亞迪產能擴張和技術創新需求為重要切入點,依托開發區體制平臺優勢,積極借鑒上海市政府與特斯拉“對賭協議”、合肥市政府投資半導體等“投行”模式,運用土地、金融、財稅、環保等多種政策工具,主動招引國內外頭部供應鏈企業落地陜西,以龍頭企業供需帶動實現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推動產業集群“超車式”發展;助力比亞迪等車企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巨頭深化技術交流合作,為企業在整車設計、三電系統、自動駕駛、車載操作系統、芯片研發設計等方面技術迭代升級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打造龍頭企業強者愈強的競爭格局。另一方面,鼓勵吉利加快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旗下新能源車系在我省布局落地。
(二)大力布局動力電池全產業鏈
針對動力電池所需的原材料供應鏈,由職能部門主動對接車企需求,制定專項招商計劃,開設綠色通道,加快引進配套企業入駐陜西,做好產業長期發展布局引導。依托比亞迪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大力支持和引進格林美等具備電池生產回收再利用技術的龍頭企業在陜西落地,把陜西打造為動力電池生產、研發、回收和再利用全國集散中心,通過吸納上下游企業落戶,推動完善以整車廠、電池企業、材料企業、第三方回收企業等多方共建的回收體系,在補充動力電池產能的同時,打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藍海市場。
(三)支持車企拓展海外市場
依托政府商務資源和對外交往能力,為企業在海外經營提供便利,助推比亞迪等車企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發揮“長安號”中歐班列通道優勢,統籌調配運力,開設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和套件出口專列,縮短車企交付周期,加快企業拓展營銷網絡,以實際舉措助力國產品牌出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