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白瑤 記者 樊星
“我的病多虧了小葉書記,他真是咱老百姓的貼心人!”10月23日,在渭南市華州區大明鎮白泉村,村民崔興林握著來家里走訪的葉振林的手激動地說。
崔興林口中的小葉書記,就是華州區政協委員、大明鎮白泉村第一書記葉振林。三年前,葉振林從華州區衛健局來到鄉村一線,一步一個腳印,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口碑,先后獲得“優秀第一書記”“優秀政協委員”等殊榮。
“既然來了,就要扎下根”
2021年,初到白泉村的葉振林就立下誓言,要貼近村情民意扎下根,為村里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隨后,在白泉村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他帶著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從每戶人口、收入來源和實際困難摸實情、理思路,幾個月跑下來,基本掌握了村里的情況。
在白泉村,農村改廁工作一直難以推進,葉振林直面難啃的“硬骨頭”挺身而出。
“一些村民認為老廁所用著習慣,對改廁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導致工作難以推進。”葉振林認為,打開村民心結不能硬推硬干,要從入戶調研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入戶調研時,葉振林了解到村民楊友才的兒子一家在城里打工,小孫子每次回老家都抱怨廁所夏天蚊子咬、冬天凍得慌、晚上摸黑易摔跤。他決定以老楊家為試點,經過傾心交流,一周后,一座整潔衛生的廁所落成了。
有了“點”就有了“面”的推廣。“當時全村人都爭相來看楊家的新廁所,大家思想漸漸開始轉變。”葉振林趁勢而上制定工作方案,組建“四老”宣講小分隊,通過“庭院會”“板凳會”等多種貼心協商方式,逐步打開了改廁工作的被動局面。
不到兩個月時間,白泉村150個農戶廁所全部完成改造。這件事讓群眾在心中認可了葉振林。
“現在的廁所又干凈又方便,跟城里的一樣。”村民劉小平一臉驕傲地說。
“集體經濟強了,村民才能真正受益”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
針對白泉村經濟發展情況,葉振林用腳步摸清了以花椒種植為特色主導產業、村集體桶裝水廠為集體經濟支柱的產業發展實情,找準了制約發展的堵點問題。
花椒是白泉村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彼時恰遇產量質量雙雙下滑,村民們正愁種還是不種。
“產業不提質,增收就無從談起。”葉振林說。經他多方聯系,農技專家來到田間地頭講授科學種植技術。天道酬勤,隨著花椒品質的提升,如今種植花椒已成為村民穩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如果說花椒產業關乎村民“小家”的收益,那么村集體桶裝水廠則牽動著全村“大家”的增收夢。然而,2019年建成的桶裝水廠,初期僅能生產大桶水,受限于品種單一,銷量始終不盡如人意。
“集體經濟強了,村民才能真正受益!”葉振林說。他主動請纓負責水廠運營,跑市場、拓銷路,帶著水樣到西安、咸陽、渭南等地的酒店、學校、企業調研,2023年推出小桶水生產線,拓寬市場銷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白泉村桶裝水走出了華州,水廠產值同比增長33%,年營收20多萬元,實現了壯大集體經濟與帶動村民增收的“雙贏”發展目標。
“第一書記是群眾的服務員“
“第一書記是群眾的服務員,政協委員是群眾的代言人,無論哪個身份,都要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葉振林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看病是群眾關心的民生大事。由于白泉村地處偏遠,看病遠、就醫難是現實困擾難題。葉振林發揮自己來自衛健系統的工作優勢,多次往返華州區人民醫院、通用環球中鐵華州醫院協調對接醫療資源。2024年,在他的努力下,一場大規模義診活動在村中開展,免費體檢、問診開藥等貼心服務,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醫療服務下沉帶來的溫暖。
為了讓醫療幫扶常態化,葉振林推動白泉村黨支部與通用環球中鐵華州醫院黨支部建立黨建結對共建合作機制,2024年10月簽約,并制定了長期幫扶工作推進方案。
“以前腿疼得走不動路,去城里看病要折騰大半天。現在專家上門來,小葉書記還陪著檢查,真是太暖心了!”今年75歲、常年受腿疾困擾的崔興林說。
對于村中特殊困難群眾,葉振林更是格外牽掛。村民崔文虎家中三口人,兩個孩子尚在求學,生活本就拮據,他卻不幸被確診為腎病綜合征,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
得知情況后,葉振林不僅協調人員接送其子女上下學,還定期到醫院看望慰問,并為他辦理了低保提檔手續,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政協委員意味著責任”
“政協委員意味著責任。只有深入基層傾聽民聲,才能提出有溫度、有分量的提案。”葉振林說。為此,他把駐村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轉化為建言獻策的素材,努力架起群眾與黨委政府間的連心橋。
資源配置不均、隊伍建設不足、藥品目錄與群眾需求脫節……針對基層調研發現的問題,葉振林在華州區政協全會發言中積極建言,提出的加強人才隊伍、注重融合機制建設等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身為政協委員,他情系民生,提出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定期安排進修培訓、優化藥品采購配送機制等建議,為提升全區基層醫療保障水平積極履職盡責。
“作為基層政協委員,我的優勢就是離群眾近、了解實情。對我而言,雙重身份不是負擔,而是相互促進的動力。”葉振林表示,要繼續立足雙重崗位認真履職擔當,推動花椒與桶裝水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持續關注民生建好言、發好聲,為鄉村振興、村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