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07:44:34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記者 閆智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西遷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抗戰紀念地。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傳承的扎根西部、興學強國精神,仍是推動陜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
為深入了解西北聯大的歷史及辦學成就,凝練西北聯大的辦學精神,發揮其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貢獻,10月14日至15日、21日至23日、31日,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邀請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圍繞“挖掘西北聯大辦學精神,促進我省高校高質量發展”議題,先后在西安、漢中、楊凌等地追尋西北聯大足跡,探尋精神傳承之路,為我省高等教育振興尋方向、謀良策。
溯源校史 解碼“聯大基因”
10月14日下午,調研組首站抵達西北大學太白校區。秋日的校園,大禮堂紅墻莊重,張學良題詞的紀念碑字跡蒼勁,前輩學者的雕塑矗立,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地標,讓調研組成員瞬間感受到濃厚的“聯大氛圍”。
在西北大學博物館負一層的校史館里,泛黃的講義、磨損的校徽、標注著“1938年秦嶺行軍路線”的舊地圖,無聲訴說著西北聯大的西遷歷程。
1937年9月,隨著全國抗戰形勢日趨嚴峻,以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為基礎,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下令組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7年11月15日在西安正式開學。1938年3月,因日軍逼近陜西潼關,西安屢遭轟炸,學校被迫南遷漢中,4月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西安臨時大學組建時,24個系近1500名師生,在戰火中堅守授課;1938年徒步400余公里穿越秦嶺,把課堂搬到漢中的破廟、祠堂里。”西北大學教授、西北聯大與大學文化研究院院長、西北聯大聯盟秘書長姚遠站在史料展柜前,向調研組成員詳細介紹,“就是這樣艱苦的條件,聯大仍培養出9000余名畢業生,其中兩院院士近200人,師昌緒、趙洪璋這些名字,都是西北聯大精神的最好見證。”
姚遠說,從1938年至1939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改組西北聯大,將其分立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箲饎倮螅髂下摯蟾餍托?,而西北聯大主體留在西北,成為支撐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石。如今的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均與西北聯大有著直接血脈聯系。
“當年聯大在陜西辦學,得到群眾的全力支持,如今傳承聯大精神,更要讓校地協同‘活’起來。”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陜西省光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德興實地走訪后有感而發。他建議開發西北聯大研學路線,讓高校學生重走“西遷路”,親身感受“公誠勤樸”的精神。
踏訪舊址 直面“傳承考題”
10月22日,調研組從漢中市區出發,驅車前往城固縣董家營鎮——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古路壩天主教堂。
斑駁的磚墻、留存的油燈、復原的“七星燈火”課堂場景,讓調研組成員仿佛回到80多年前。彼時,這里與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并稱“抗戰三大壩”,因條件艱苦被稱為“地獄”。但師生們仍在油燈下鉆研紡織、電訊技術,為抗戰大后方培養工業人才。
“2018年我們投入1100萬元對這里進行搶救性維修,2019年三處舊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固縣相關負責人指著教堂內的展陳介紹,“除了古路壩、文廟、一中這三處核心遺址,很多師生臨時居所已無跡可尋,保護范圍還需擴大。”
在“西北聯大在城固展示館”,300余件珍貴史料、20余位歷史人物的專訪視頻,多方面再現了西北聯大在漢中的辦學歷程。
“在對西北聯大精神挖掘傳承上,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問題。”漢中市副市長鄭雪梅說,西北聯大在漢中辦學的遺址分布比較廣泛,除三大核心遺址外,部分分散的師生居所、臨時教學點尚未納入保護體系,現已無辦學痕跡,遺址保護還不夠到位。漢中研究隊伍相對薄弱,缺乏與其他高校研究團隊的常態化合作,對“西北聯大與漢中地方發展互動關系”等課題的挖掘不足。大眾傳播還停留在博物館展覽、學術講座層面,年輕人知曉度較低。
鄭雪梅建議,協調省旅游、教育、宣傳等相關部門共同打造西北聯大精神宣傳、研究、旅游熱點,讓西北聯大精神成為新時代陜西高等教育與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聯大精神的傳承,不能只靠地方‘單打獨斗’。”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秘書長李勝利建議,由省級層面牽頭,建立協同研究機制,推動西北聯大史料數字化搶救,把散落在各地的講義、書信、口述史料整理歸檔;可聯合西北大學、陜西理工大學等院校,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學者深入研究西北聯大辦學理念與當代高教發展的結合點,讓歷史研究真正服務于現實需求。
錨定方向 激活“精神動能”
通過實地調研,調研組發現,西北聯大的研究資源難以共享,缺乏省級層面統籌的協作機制;在舊址保護中,大量師生臨時居所、田間課堂等散落遺址未納入保護體系,部分已湮滅無跡,歷史場景難以完整還原;當前西北聯大精神傳播多局限于學術講座、博物館靜態展陳,形式單一且受眾面窄,對年輕群體吸引力不足。
“全國與西北聯大血脈相連的高校,目前多各自為戰,缺乏統一協作機制。”調研組成員、西北聯大聯盟副秘書長楊龍說,“尤其是抗戰時期的口述史,90歲以上的親歷者已寥寥無幾,搶救性采集迫在眉睫。”
調研中,“如何讓西北聯大精神從‘歷史記憶’變為‘發展動力’”,成為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楊德興建議,實施“特色學科攀登計劃”,圍繞能源、農業等西北急需領域打造一流學科,同時設立“西部學者”崗位,激勵人才扎根。
“組建一個協作組織、制定一個整體方案、設立一筆專項資金、打造一批宣傳載體,讓西北聯大精神真正‘走出去’‘活起來’。”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陳軍說,還可以建立“陜西高教共同體”,發揮西北聯大后續高校力量,跨校共建實驗室,推動科研成果在陜轉化。
楊龍建議,整合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陜西理工大學等院校力量,系統梳理歷史脈絡,同時聯合文旅部門,開展口述史采集專項行動,組織志愿者走訪親歷者及其后代,建立線上“數字史料館”。此外,還可推動高校將西北聯大精神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思政課程,通過“聯大故事宣講會”“校史情景劇展演”等形式,讓年輕學子真正理解“公誠勤樸”的內涵。
鄭雪梅表示,漢中下一步將統籌文旅、教育、高校和科研機構,對西北聯大所有辦學遺址進行全面普查,建立“西北聯大遺址數據庫”,對普查出的文物遺址進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一體推進;打造西北聯大文化品牌,統一西北聯大形象標識,聯合開展對外宣傳、重點文物巡回展覽等活動,推動西北聯大的研究和宣傳。
“西北聯大精神不是塵封的史料,而是激勵陜西高校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的精神密碼。此次調研不僅梳理了西北聯大的歷史脈絡,更找準了精神傳承與高教發展的結合點。”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主任薛建興表示,要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把精神傳承轉化為行動實效,為建設高教強省注入更多“聯大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