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殷博華 閆智
沖刺“西十高鐵”最后裝飾裝修施工、生產線大馬力有序運轉……國慶中秋假期,三秦大地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而在我省一些重點項目施工現場,則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建設者們為搶抓施工“黃金期”,堅守工作崗位,奮力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沖刺“最后一米”
筑牢“民生基石”
金秋十月,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依山傍水美如畫。10月5日,開車沿著商丹大道一路向西,經過20分鐘車程,正在緊張施工的“西十高鐵”商洛西站映入眼簾。
焊接、粉刷、切割……走進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中鐵建工集團“西十高鐵”陜西段XSZF-1標段項目黨支部書記張亞軍說,“西十高鐵”商洛西站總規模為2臺6線,設到發線4條、正線2條,站房分為地下局部一層、地上二層,建筑主要功能為客運站房、站務用房、客服、機房等。9月中旬以來,“西十高鐵”陜西段的藍田站、商洛西站、山陽站和漫川關站等4座站房都已進入裝飾裝修施工階段。
張亞軍是一名有著30年從業經驗的老工程師,他先后在拉薩、林芝、格爾木等地參與高原鐵路項目建設。自2023年參與“西十高鐵”項目,今年已是他在項目部度過的第3個國慶節。他說,為保證工程按時交付,國慶期間,工人們放棄了休假,加足馬力趕工期。
走進商洛西站,站房頂上一塊塊乳白色的鋁板層層穿插,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該站房以“潺潺商山落仙境,盈盈洛水誕塵間”為設計理念,特別是站房屋面翹起的兩翼,寓意商洛奮進向上之勢。
“一站一品牌、一站一風格和一站一特色,是4座站房最大的亮點。”張亞軍說,每座站房在設計和裝修上,都實現了地域文化與工程建設的完美結合。
山陽站以“峻嶺崇山風光秀,平川美景畫無邊”為構思脈絡,融入當地歷史和地形元素,整座站房設計呈現出簡約秀美的現代感和明快穩重的地域特色。
張亞軍介紹,站房中部凸起的形體與兩側連綿不絕的曲線柱式,分別表現了山陽石峽線天、孤山疊翠的美景,中部候車大廳層層退暈弧形墻身的剪影,則點題月亮洞的奇秀風光。
“藍田站以‘唐之盛者為蘊,玉之美者為藍’為設計構思,主要表達隋唐風;漫川關站以‘古今交匯集美景,南北交融鑄不凡’為構思立意……”說起各個站房的故事,張亞軍言語間飽含著對項目建設的熱愛。他說,隨著科技發展進步,建筑領域也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一路向“新”。
“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搶時間、保交付,爭取早日完成建設任務。”張亞軍說,今年中秋節,項目部給一線工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和月餅,感謝大家的辛勤付出,希望大家鉚足干勁,沖刺工程“最后一米”,筑牢“民生基石”。
新型環保采暖項目建設
實現“加速跑”
“馬上入冬了,這批訂單要抓緊”“物流的事你盯緊,有啥問題及時溝通”……10月4日,在山陽縣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陜西礪冰拉米拉熱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煒正忙著處理公司業務。
作為山陽縣主動叩門招商引進的智能家居項目,該公司是一家集健康電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企業。走進公司新型環保采暖設備制造項目車間,高性能碳纖維取暖器、金烏板等新型環保采暖設備正在加緊生產,工人們細致檢查著取暖設備外殼,整個生產車間一片繁忙景象。
“項目總投資額2.8億元,2023年10月簽約落戶山陽縣,12月底建成投產,2024年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600萬元,帶動就業60余人。”胡煒介紹,項目主要建設結構材料生產線、金烏霸生產線、金烏板生產線及動力中心、研發實驗中心等基礎配套設施,購置冷熱壓、組裝、檢測等設備100多臺(套),專注于高性能碳纖維發熱電暖器等產品的生產。
為提高市場占有率,目前公司形成了“1個核心、2種渠道、3條戰線”的銷售模式,以總部為核心,線上線下兩條銷售渠道同步推進,區域代理、經銷商、門店實體戰線同步發力,全面完成年銷售額過億任務,出口創匯3000萬元以上。
看著眼前的一款白色金烏霸取暖器,胡煒說,碳纖維電熱膜、金烏板、金烏霸系列,低能耗、成本低,可實現分區控制,熱轉化率高,2分鐘就能達到設置溫度,節能省電,可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產品銷往甘肅、寧夏、新疆等10多個省市和中亞國家。目前,公司產品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認證,并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暖通組委會譽為“煤改電”領軍品牌。
經過兩年多發展,公司與德國拉米拉公司保持穩定技術合作關系,并與西工大材料學院組建研發團隊,取得碳纖維電熱膜等專利3件。
“把溫暖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胡煒說,公司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不斷強化企業6S管理,力爭在2026年成為“瞪羚企業”,2027年成為單品制造冠軍企業,為客戶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采暖設備。
全員奮戰
以匠心提速民生工程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建設者們忙碌奮戰……10月6日,在延安市新區東方紅大道“延安新區·水墨東方”項目施工現場,處處涌動著建設熱潮。
“為了趕工期,我們放棄休假,大家把工地化作‘戰場’,用堅守代替休憩。”延安治平集團建筑安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生說,該項目作為集團打造的標桿之作,地處新區核心區位,建成后將輻射周邊延安金融商務中心、人民公園、學校、醫院等地,15分鐘步行生活圈暢享成熟配套,多維交通路網覆蓋,出行高效便捷,為群眾創造便利生活環境。
節日期間,高聳的塔吊揮舞巨臂,將建材精準送達作業面,身著藍色工裝的施工人員穿梭在各個作業點,或于高空綁扎鋼筋,或在地面校準模板,或在儀器前記錄數據,每一個動作都嫻熟規范,每一張臉龐都寫滿專注。
“鋼筋綁扎差一毫米都不行,節日里更得守住質量關!”52歲的鋼筋工王師傅正站在作業平臺上,雙手緊握扎鉤,將鋼筋與箍筋牢牢固定。這個中秋假期,他特意提前給老家的妻子寄了月餅,選擇留在工地,“項目要趕工,咱多盯一天,進度就多一份保障。”
和王師傅一樣,水電工李師傅也放棄了與孩子團聚的機會,帶著工具包穿梭在樓棟間檢查管線,“雖然不能陪孩子吃團圓飯,但想到以后這里會成為別人溫暖的家,就覺得值了。”
“少歇一天,項目就能早一步推進;多干一小時,業主需求就能早一刻滿足。”張明生說,整個假期,管理層都守在施工現場,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巡查安全隱患,深夜還在辦公室核對施工進度表。
為了讓工人感受到節日氛圍,公司提前制定了假期施工方案,不僅加派了管理人員輪崗值守,還為大家準備了月餅、水果等慰問品。
“假期不停工,既是對工期的承諾,更是對品質的堅守。”張明生說,要把匠心融入每一個施工細節,把品質注入每一處項目規劃,為革命圣地建設添磚加瓦,也為老區人民的美好生活貢獻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