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是什么?一條跨越約5000公里的超大型文化路線,保留著哪些珍貴的歷史遺存,向我們訴說了哪些絲路傳奇?為何我們隨口吟誦的盛唐詩句,總繞不開一個“長安”?
10月10日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探訪節目《踏歌行》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第四期,央視頻、央視網同步播出。節目將走進“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帶觀眾聆聽絲路古道上傳來的歷史回響,感受跨越時空的文明交融。

延綿約5000公里
我國首個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有何傳奇?
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個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這條超大型文化路線是從中國漢唐王朝都城——長安、洛陽,延伸至中亞七河地區,跨越約5000公里,干線長達約8700公里的道路交通網絡。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2000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沿線共33處遺址遺跡,僅西安就有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5處。被譽為“千宮之宮”的大明宮,究竟有多恢宏壯麗?被詩人岑參點贊“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的大雁塔,又承載著怎樣的巍峨氣象?本期節目中,總臺主持人尹頌、琵琶演奏者方錦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辛曉娟、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學者李爾吾將乘畫舫漫游曲江池,陪伴觀眾循著茯茶的茶香、葡萄的果香與馕的麥香,一同探尋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魅力。


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五弦琵琶,是絲路上音樂融合的鮮活見證。它音域廣闊,既能演繹中原音樂的清雅婉轉,亦可詮釋西域樂舞的奔放激昂。節目現場,方錦龍將以一把五弦琵琶巧妙模仿多種樂器與異域曲風——阿拉伯地區烏德琴的神秘、印度西塔爾琴與塔布拉鼓的節奏、歐美吉他的流暢旋律,以及北京單弦的韻味,都將在他的指尖交織流淌,帶觀眾在音符中“環游世界”。

西安為什么被譽為“唐詩之都”?
《踏歌行》帶你追尋詩篇里的絲路回響
“一座長安城,半部《全唐詩》。”長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盛唐文化的中心,以其博大的胸襟孕育了燦爛的詩歌文明。據統計,《全唐詩》收錄唐詩約4.9萬首,其中涉及長安的唐詩超2萬首,“長安”二字出現超1400次,這座“唐詩之都”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節目中,嘉賓將帶領觀眾解碼詩歌中的大唐氣度和審美意趣,并以“長安”為引展開一場飛花令,從杜牧的“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到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追尋詩篇里的絲路回響。

文藝創演秀《踏歌·唐詩風華》將打破時空界限,邀觀眾跨時空邂逅白居易、孟郊、杜甫、王維、李白、王勃。通過舞者的意境化演繹與深情的詩歌朗誦,詩、舞、樂完美交融,這些大唐詩人在《踏歌行》的舞臺上齊聚。

以歌聲續寫絲路友誼
中外學生共唱“天涯若比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各族人民一道推動了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繁榮,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見證了千年來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交流;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西安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不斷續寫中外友好往來的新篇章。西安,在絲路歷史中汲取智慧,也在絲路新程中續寫輝煌。
本期節目融合前沿科技,連接西安絲路古韻與時代新聲,展現了古老文明的蓬勃生命力。文藝創演秀《踏歌·絲路回響》《踏歌·絲路傳奇》《踏歌·絲路華章》融合樂器演奏、戲劇演繹、劇情舞蹈、歌曲演唱等多種藝術形式,打破古今壁壘,奏響絲路新篇的華彩樂章。其中,《踏歌·絲路華章》特別邀請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與中國的大學生一起以合唱的形式傳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深厚內涵,展現各國青年攜手共筑友誼新篇章的美好愿景。

此外,節目還將呈現運用新技術手段復原的大明宮,展現絲綢之路發展至盛唐時期的景象;將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三彩載樂駱駝俑”活化再現,生動再現古絲綢之路上駝鈴悠揚、商賈不絕的盛況。

秦嶺蒼蒼,渭水泱泱,絲路起點頌長歌,唱出的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盛景,奏響的是美美與共的絲路新章。10月10日20:00檔,鎖定央視綜合頻道(CCTV-1)、央視頻、央視網,《踏歌行》邀你一同在古都西安和詩而舞、踏歌而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