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從超低能耗建筑的“調溫控”,到老舊小區改造的“敲家門”;從新能源項目的“從頭再來”,到高標準農田的“沙漠變良田”,這些看似分散的探索,實則勾勒出一條陜西建筑企業轉型之路。實踐表明,傳統行業要破局,不僅要低頭啃下技術的硬骨頭,還要抬頭看清時代的坐標系。
建筑企業的轉型是一場“思維革新”。陜建五建集團用超低能耗技術打破“暖氣空調”的慣性思維,對“建筑與自然關系”重新定義;陜建六建集團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放下“只要按照圖紙干就行”的想法,學會“敲開居民家門”聽意見,是對服務對象需求的重新校準。這不是簡單的業務調整,而是從“工程承包商”向“城市服務體”的轉變,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建筑企業轉型的關鍵,在于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陜建七建集團曾因新能源資質缺失錯失項目,在復盤后成立新能源運營事業部,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熱電項目打通“發電制熱、熱源輸送、垃圾消納”產業鏈;陜建機施集團在工地引入搭積木式裝配工藝,用數字化給構件貼上電子“身份證”,使工期縮短、人工減少。這些案例揭示了轉型不是被動應對危機,而是主動尋找機遇。當企業跳出“熟悉區”,把社會需求“城市更新”、技術趨勢“數字化”轉化為具體賽道,傳統業務下滑的風險,反而成為倒逼創新的催化劑。
建筑企業的轉型始終要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企業的轉型從來不是孤立的商業行為,當陜西建筑企業將自身發展嵌入一個個國家戰略,其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個模式創新,都在為中國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本。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