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永信夫婦和剪紙作品《抗日英雄譜》
□ 記者 殷博華 文/圖
1940年的吉林省濛江縣,雪很冷,血很熱。面對緊逼的日偽軍,彈盡糧絕的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寧死不降,直至壯烈殉國。日軍在解剖他的遺體時發現,他的腸胃里只有尚未消化的樹皮、棉絮和枯草……
聽著9月1日央視《開學第一課》中楊靖宇將軍的英勇事跡,82歲的魏永信紅著眼圈說,沒有烈士的犧牲,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魏永信、朱秀蘭夫婦是西安市臨潼區河堤路北念楊村東郝組灘里有名的剪紙藝人,近日,夫妻倆歷時半年時間,合力完成了一幅名為《抗日英雄譜》的剪紙長卷。該作品長40米、高1.27米,共分為四個長卷,包含人物和圖片350幅,用藝術的形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血與淚交織的抗戰史
驪山北麓,華清池畔,五間廳墻體上殘留的彈孔清晰可見。
西安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提起事件的來龍去脈,魏永信了如指掌。自今年3月以來,他多次到西安事變紀念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和臨潼華清宮學習考察。
“用非遺‘講述’抗戰歷史,是我和老伴創作《抗日英雄譜》的初衷。”魏永信說,要想剪好作品,必須熟悉歷史。
魏永信家中的書柜里擺滿了與抗戰相關的書籍,創作期間,夫妻二人邊學邊創作、邊創作邊學。半年時間,他們翻閱了上百部抗戰文獻資料,從網絡上下載了上千幅人物、歷史照片,還多次把擔任高中歷史老師的侄子魏兵叫到家中虛心求教,只為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
“只有了解歷史,才能給后人講述歷史。”朱秀蘭說,每每讀到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他們時常潸然落淚。
臺兒莊戰役中,王銘章將軍帶領川軍與日寇血戰,最終殉國;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身中數彈,壯烈犧牲;13歲的放牛郎王二小,面對敵人的刺刀仍面不改色……
“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在創作抗日英雄肖像時,每一位烈士的名字總伴隨著悲壯的故事。”魏永信說,抗戰史是血與淚的交織,是千千萬萬的烈士用肩膀扛起了今天的美好,我們不能忘。
一刀剪出當年英雄氣
在魏永信夫婦的《抗日英雄譜》剪紙作品中,收藏著兩幅與白求恩大夫相關的剪紙,一幅是他的肖像,另一幅是他做手術時的畫面。肖像里的白求恩,目光炯炯有神;手術中的他,佝僂著腰聚精會神。
剪紙通常要先畫后剪,在制作人物肖像時,最難的就是眼睛,眼球的結構、眼瞼的起伏和眼神的刻畫,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挑戰,白求恩的這幅肖像他反復繪圖、修剪了多次。
“人物肖像要確保作品與照片相似度高,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魏永信說,在制作人物肖像時,每一幅他都進行了多次繪圖,有時一張照片就要畫上好幾個小時。
1938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的照片在抗戰歷史中彌足珍貴。在繪制該作品時,魏永信先后修改了數十次。
“要盡可能把主席的表情、神情還原出來。”魏永信說,通過刻畫毛澤東主席書寫著作的神態,襯托出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決心。
在介紹完部分人物肖像后,魏永信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他最喜歡的剪紙作品《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這幅作品中,他以剪刀為“筆”,依照歷史照片,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儀式上的場景和人物神態。
“我想通過剪紙作品告誡后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魏永信說,希望年輕一代好好努力,開創未來。
病榻上的倔強和堅持
自今年3月初開始《抗日英雄譜》創作以來,魏永信每天都在“搶工期”,他要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前完成所有創作。
“他一天到晚都在忙,有時甚至顧不上吃飯。”朱秀蘭說,最忙的時候,丈夫每天睡覺不到5個小時。
有一天晚上,魏永信創作完剪紙“地道戰”,剛要起身時,突然感到一陣眩暈,隨即被家人緊急送醫,后被確診為腦供血不足。
為了“趕工期”,住院期間,魏永信瞞著家人偷偷拿著鉛筆在病房繪圖,好幾次都被醫生“點名批評”,但他十分倔強,總說自己身體不要緊,纏著醫生開出院證明。
最終,在魏永信的堅持下,僅僅住院9天之后他便出院回家繼續創作。然而,由于勞累過度,7月份他再次住進醫院。
“老魏愛這幅作品勝過愛他自己。”朱秀蘭說,家人、醫生誰勸他都不聽,他還給大家講起了中國軍民在“百團大戰”期間趁夜搗毀正太鐵路的故事,直言要帶頭發揚“戰斗精神”。
8月底,隨著最后一幅剪紙作品的粘貼完成,魏永信和老伴喜極而泣。看著一幅幅作品,他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最近,作品相繼到臨潼區多所中小學和單位進行展出,大家在重溫歷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魏永信說,過陣子他還準備創作一幅名為《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剪紙長卷,把中國力量傳承下去,把中國精神發揚光大。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