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西部作示范、西安要先行。”
這是西安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擔當之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干之行。
錨定“六個打造”奮斗目標,篤定創新立市、產業強市、文化興市戰略,持續深化拓展“三個年”活動,以“深化六個改革”破解難題、激發活力……西安發展藍圖更加具象化。3月25日,西安市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委員們聚力發展、心系民生,為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邁出更大步伐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深耕新時代“楓橋經驗”,劉鳳芹委員代表民革西安市委會發言時建議,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出臺促進公共法律服務的地方性法規,由政府部門牽頭,前移工作陣地,依托各級綜治中心,構建集‘信、調、裁、訴、網、服、研、督’功能于一體的綜治平臺,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一件事”、新生兒出生“一件事”……一件件關乎企業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實現從“多部門來回跑”到“高效辦成一件事”。
“‘高效辦成一件事’需要打破層級、地域、部門、系統之間的屏障,通過跨部門協同、數據共享與流程優化,形成高效運轉的政務服務體系。”張凱華委員代表民盟西安市委會發言時建議,優化政務服務平臺的功能設計,利用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加工和挖掘,實現更大規模更全面的數據共享。同時,引入智能推薦和個性化服務技術,提高平臺的使用體驗感和滿意度。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顏值,更源于品質。
“每7個西安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聚焦“志愿者之城”建設,尤婷委員代表共青團西安市委發言時建議,建立志愿者激勵保障機制,將志愿服務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結合,并建立志愿者星級認定制度,倡導各級各系統結合實際建立個性化禮遇回饋機制,進一步激發志愿者長期參與的工作熱情。
李東霖委員代表民進西安市委會的發言則關注生命教育新模式。他說,當前,全國多地已將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學日常育人工作。西安應立足實際,制定出臺支持生命教育的政策法規,依托陜西師范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建立生命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積極組織開展面向全市中小學領導班子和一線教師的專題培訓,建設一批生命教育“名師工作室”,帶動廣大教師將生命教育理念滲透到每一本教材、每一節課程中。
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做好11個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更大力度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西安市作為國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重點布局建設的老工業和科研基地,城市核心區的老舊商場、老舊廠區、老舊倉儲、老舊校區等低效空間存量較大。”潘琳委員代表致公黨西安市委會發言時建議,以低效樓宇改造提升為抓手,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根據建筑年代、結構類型、使用功能等對既有建筑分級分類,制定差異化規范要求,避免因“一刀切”導致成本過高或項目停滯。
城市建設快步邁進,如何平衡發展進程與民生權益?段降龍委員代表農工黨西安市委會的發言關切“城市降噪”。他建議,將噪聲污染防治規劃納入西安市“十五五”規劃,制定《寧靜城市建設行動計劃》,明確階段量化目標。同時,加強建筑施工噪聲管控,深化交通運輸噪聲治理,嚴控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運用“定向音響”等新技術實現分區控制傳播,創建“寧靜小區”,制定居民公約,實現噪聲防控共治系統化、長效化。
“培育氫能裝備、地熱能開發等百億級產業集群,推進清潔能源技術應用”“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金融發展促進西安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盛春雨委員、施韶華委員、李岳委員的建言立足西安所能、著眼人民所盼,契合發展新趨勢。
2024年,西安文旅市場持續火熱,文博熱、演藝熱、漢服熱、非遺熱等成為西安文旅標簽。圍繞文旅市場熱度延續,張凡委員代表民建西安市委會發言時建議,既要推動“外引”,又要強化“內培”,精準吸引具有核心技術和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入駐西安,加大對文旅產業鏈關鍵環節本地企業的引導和支持,推動鏈上企業深度合作,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作為國家航空產業重鎮,西安決不能缺席低空經濟新賽道。陳慧委員代表九三學社西安市委會發言時建議,引導扶持企業開通連接關中、陜北和陜南的中大型無人機貨運航線,以跨區域物流運輸為突破口,帶動西安具備差異化優勢的中大型無人機研發制造產業提速發展。
今年1-2月,西安市民間投資增長14%,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2.3%,較去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
林忠燦委員代表市工商聯發言時建議,當前要著重提升企業投資預期,解決“信心不足”問題;增強企業投資底氣,解決“經營之困”問題;提高企業投資能力,解決“創新之惑”問題。“應落實落細現有紓困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鏈主’企業主動作為,帶動中小企業一起投。同時,營造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社會輿論環境,逐步形成全方位配套扶持政策體系,讓政策紅利充分惠及企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