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現場 記者 馬卓 攝
□ 記者 唐冰 何欣潤
聚合力、謀發展、惠民生。2月16日下午,延安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大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小到嬰幼兒健康成長,9位來自不同界別、不同戰線的市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傳遞政協建言資政“最強音”。
科教融匯,是指科技元素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交匯。深入推進科教融匯,明確科技創新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新需求,有利于為優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提供參考。
馬曉翠委員建議,應把職業教育融入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等規劃布局,把“技能教育”系統升級為重探索、講創造、更為開放靈活的“科技教育”,積極融入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發展,推動職業教育平臺化、集群化發展。鼓勵、促進延安職業教育機構與西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技術轉移中心,促成各類科技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與企業耦合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呵護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幼有所育”,既是家庭關心的大事,也是重大民生事項。針對托育機構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霍娜娜委員建議,應把嬰幼兒托育服務納入公共服務范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土地、財政、人才等配套支持政策,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制定和完善社會托育相關政策法規,推動建設一批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
在扎實推動“三個年”活動中,延安市以實施營商環境突破年為抓手,不斷夯實營商環境硬基礎,助推經濟高質量強勁復蘇。劉濤委員建議,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帶領企業家到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和先進企業交流學習,轉變企業家發展理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緊盯市場需求,科學制定長遠發展規劃,不斷提升本地民營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立足企業發展實際,劉歡委員呼吁,要細化優惠措施、量化執行標準,完善在線審批、消除人為屏障,規范準入界限、提供平等機會,助力企業紓困解難,讓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的大門越開越敞亮。
一份份大會發言,既是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更是使命和擔當的承載。
圍繞做優做強延安“土特產”文章,康淑娟委員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產業園區集群、推進綠色轉型、加強技術裝備五方面提出具體務實的意見建議。
聚焦延安能源化工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薛鵬春委員建議,鞏固傳統產業,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托起高質量發展底盤。
伴隨著滾滾延河水,延安精神超越時空界限,散發永恒光芒。馮枚委員認為,進入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不僅要運用圖、文、音、畫和文藝等形式“走出去”,增強延安精神的傳播力,還要以“跳出延安”的宏觀視野“請進來”,擴大延安精神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每個延安人都要“動起來”,成為圣地形象的代言人。
延安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自然風光迷人,黃土風情文化獨特。據統計,今年春節假期,延安累計接待游客183.16萬人次、綜合收入7.9億元,數據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何抓住新機遇,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朱小虎委員建議,打造不同形態的夜游產品,讓旅游“日夜不間斷”;立足各縣區特色打造不同主題的風情游,讓旅游“四季不斷檔”;圍繞寒暑假、勞動節、國慶節等特殊時間節點打造專題線路,讓旅游“全年不停歇”,真正打造“全天候、全季、全時”旅游產業。
一條蘋果產業鏈,串起萬千小農戶、鼓起農民“錢袋子”。劉建鋒委員建議,進一步拓寬蘋果產業鏈助農增收渠道,加快推進蘋果深加工,并把蘋果深加工與壯大村集體經濟相結合,探索“果游結合”模式,高標準規劃蘋果特色小鎮,建設蘋果文化主題公園、智慧采摘園。同時,發展特色民宿體驗、農家樂、蘋果盆景、蘋果私人定制等旅游開發項目,實現“果園變公園”“勞動變體驗”“民房變客房”,讓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雙收益,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