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 滿淑涵)9月27日,省統計局發布的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制定一系列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推動非公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目前,我省非公經濟呈現“五六八九”的發展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6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經濟總量翻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激勵和優惠政策扶持下,全省非公經濟總量不斷擴大。2021年,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15326.86億元,較2012年的7240.91億元增加了8085.95億元。經過十年的發展,非公經濟總量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全省非公經濟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2012年的51.2%提高到疫情前2019年的54.6%,以平均每年0.5個百分點的增幅攀升。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占比較2019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為51.1%;2021年占比為51.4%。非公經濟加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經濟持續恢復增長。
此外,非公經濟健康蓬勃發展,對全省財政收入的貢獻日益明顯。2021年全省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稅收2945.82億元,是2012年的2.2倍;占全省稅收總額的68.8%,比2012年提高14.2個百分點。一大批非公有制企業納稅大戶不斷涌現,成為陜西稅收的重要來源和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
陜西還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加大有效投入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提升發展能力。2021年全省民間投資比上年增長3.7%,增速高于國有控股投資11.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1.4%,較2012年提高8.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對增強非公經濟發展后勁,孕育新動能,優化產業結構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企業量質雙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措施,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放管服”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創業門檻,積極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扶持力度,非公經濟主體不斷催生,企業數量顯著增加。
截至2021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單位68.24萬戶,比2012年增加了47.81萬戶,增長了2.3倍。其中,私營企業單位如雨后春筍般加速成長、迅速崛起,呈現井噴式增長,增長了4.6倍。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占市場主體的93.1%,比2012年末提高了13.1個百分點。目前,非公經濟已遍及全省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成為全省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陜西非公有制企業在數量增加的同時,也不斷做大做強。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我省有5家企業入圍,涉及大宗商品貿易、商務服務業、綜合、房地產、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領域。
同時,非公經濟就業吸納能力持續增強。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陜西城鎮就業人數達到1253萬人,其中私營企業和城鎮個體就業人數為1011.6萬人,占比為80.7%,比2012年上升18.3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非公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陜西非公經濟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69.40億元、3730.01億元和3041.51億元,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5.7%、49.0%和58.3%。經過五年發展,2017年,陜西一、二、三產業非公經濟增加值分別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4%、54.2%和59.0%。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是陜西非公經濟發展歷史最好水平,一批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14083.6億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各級政府克服不利影響,采取積極措施,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渡過難關。2021年,三次產業非公經濟增加值分別為572.69億元、7519.35億元和7234.82億元,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3.8%、54.5%和53.2%。
數據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非公有制工業持續增長,基本形成以煤炭、有色金屬、汽車、鋼鐵、醫藥等骨干工業企業為框架的結構。2021年,全省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達到6245.46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55.5%,比2012年提高2.3個百分點。在工業內部,非公有制工業對整體工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骨干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涌現出一大批像東嶺集團、邁科金屬、龍記泰信、隆基綠能等經濟實力與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能源環保高科技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三星、中興通訊、西安楊森制藥、西安邦奇制油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入駐,也為陜西非公經濟發展帶來潛能和優勢。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