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孫高菊
“安邦定國事,治國先治水。”千百年來,治理黃河一直是興國安邦的要事。邁進新時代,治黃事業也進入新階段,黃河沿岸正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5月11日,圍繞“協同大治理·共建幸福河”主題,第五屆絲博會舉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論壇,聚焦國土空間格局、區域協調發展、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等話題,多位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聚集一堂開展研討,協同推進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流域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看來,目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供水風險,流域生態脆弱、水害尚無根治、污染突出,水資源嚴重不足、形勢嚴峻,社會經濟發展滯后,有連片集中特困區四大基本問題還較為突出。
張國偉建議,黃河治理應對接國家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一帶一路”陸上絲綢之路等重大發展機遇,立足歷史記載的中國南北氣候自然環境變化,樹立共同目標,配套規劃建設,推動黃河治理與保護。同時,治理保護工作要遵循自然規律,實現綠色發展。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黃河干流在陜境內全長719公里,流域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的65%、76%和85%,也是黃河流域治理的關鍵位置。
省發改委主任張曉光表示,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陜西梳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高質量發展、文化旅游五大方面重點項目400多個,借助科教、區位和資源等優勢,不斷提升發展質量。目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達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減至2.7億噸左右。在統籌防控減災、強化疊水增效上,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2020年全省實地用水首次實現負增長。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致力于黃河流域陜西段淤地壩和旱作梯田研究。他表示,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除氣候、降雨量等因素影響外,淤地壩和旱作梯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面積退耕還林后,延安一帶依舊面臨嚴峻的防洪挑戰,根本原因在于黃土耐沖性不強,樹木不及旱作梯田攔截作用顯著。”陳祖煜說,黃土高原現有淤地壩可攔泥沙200多億噸,保護下游農田約60萬畝,促進2000多萬畝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針對旱作梯田撂荒問題,陳祖煜建議,要制定統一建設標準,利用先進技術手段,解決旱作梯田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要推進淤地壩和旱作梯田聯合建設,形成黃土高原綠色屏障,以科技力量作為黃河流域治理堅強后盾。
一河連九省,共譜新篇章。論壇上,陜西、山西、河南省共同簽署《協同推進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副所長王飛認為,協同治理黃河要把資源、環境、產品和效益作為共同目標,充分溝通、注重效率,保證協同措施可執行、透明化,成本低、可控化。要在戰略、組織、機制、資源、文化等方面達成共識和默契,從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水沙調控與懸河治理、生態產品與生態補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等方面下足“繡花功”。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劉彥隨建議,要推進人地系統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遵循黃河流域人地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規律,以流域為對象,以土地類型為單元,進行區域、流域和溝流域的系統診斷,突出地域特色,強化全流域實質性合作,共同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