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醫療救援人員正在將患者運送到救援直升機上。
記者 王國星文/圖
如今,航空醫療救援作為一種反應迅速、專業化程度高的救護手段,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公共服務。航空醫療救援使用的直升機等交通工具被人們稱為“空中120”。
航空醫療救援讓患者便捷就醫
7月24日6時許,榆林市第二醫院急診科的病房內人聲嘈雜,一位患有主動脈夾層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搶救。
“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需要緊急轉院至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進行手術。為了更快速地得到轉移和治療,我們和患者家屬溝通后,有了啟動空中救援的想法。”榆林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醫生朱曉菊告訴記者,“主動脈夾層這種疾病非常危險。為了確保患者病情穩定,避免長途運輸的顛簸,患者家屬與我們醫院溝通后,決定使用直升機快速將患者轉院至西京醫院。”
當日14時30分,直升機將患者送達西安航天基地通用機場。原本需要近7個小時的運送時間,直升機僅花費了2小時就順利抵達。
“為了確?;颊咭宦菲桨?,飛行途中,各相關部門在空域協調方面給了很多支持,為生命開辟了綠色通道。”金匯通航陜西分公司參與這次救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直升機落地后,因為患者要從航天機場被運送至西京醫院,會穿越車流量很大的城區主要道路,為保障航空救援任務圓滿完成,相關部門也一路為西安航天總醫院急救中心120救護車開道,僅僅用了22分鐘就將患者送到西京醫院。最終,經過醫生全力搶救,患者轉危為安。”
金匯通航陜西分公司業務總監宮海軍表示,當人們發生意外事故或突發疾病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呼叫120救護車。但現實中,比如榆林、延安、神木、安康等距離省會城市較遠的城市,地面救援的時效性就會成為短板。直升機救援的方式可以有效彌補120救護車的不足,對遠程救援而言,直升機的響應速度是地面救護車的3—5倍,可以在長距離、緊急任務中顯示出巨大優勢。
我省地域特點是南北狹長。記者了解到,很多陜北、陜南地區的危急重癥患者在需要被轉移至西安的三甲醫院接受治療時,常會因地面運輸距離較長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為了方便陜北、陜南地區的患者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實現快速就醫,榆林、安康等城市已經完成了直升機救援網絡的搭建,全年常態化備勤,同時已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空地接駁程序,時刻準備為生命護航。
航空醫療救援并非遙不可及
“我們日常使用的航空醫療救援機型主要包括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這二者在用法上是有很大差別的,選擇哪一種機型主要是參考航行里程數。直升機的最大飛行里程半徑一般不超過300公里,所以一般用于醫療急救或省內的城際間患者轉運;而固定翼飛機的航程能達到3000公里以上,所以一般用于中遠距離患者轉運。”宮海軍告訴記者。
采訪中,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航空醫療救援的速度與安全性,另一個是個人是否承擔得起航空醫療救援的費用。西安急救中心副主任郝劍表示,患者完全不必擔心這兩個問題,對普通百姓而言,航空醫療救援并非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郝劍向記者介紹道:“在收到航空醫療救援的申請后,評估是第一步。我們會結合患者病情,同時綜合考慮當時的天氣等因素,為申請者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法。評估過后,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的是邊報邊起飛,就是在申請航線的同時,著手準備所需要的醫療設備、藥品、人員并同步開始安全檢查等。一般來說,航線得到批準的同時,設備準備也已經完成,隨即可以起飛。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每次救援的速度和安全性。”
關于費用問題,宮海軍表示:“為把直升機救援打造成每一個老百姓都能承擔得起的生命保障‘必需品’,我們推出了一年費用365元的救援會員產品。也就是說,普通老百姓每年僅需花365元就能不限次地享有航空醫療救援服務。”
據了解,航空醫療救援目前以小時為單位進行收費。不少航空醫療救援企業采取與商業保險進行合作的形式,讓老百姓也可以享受這項醫療服務。一般來說,老百姓平均每年只要購買幾百元的商業保險,當遭遇突發情況需要進行航空醫療救援時,商業保險就可以幫其買單。
解決人才瓶頸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8月6日,安康市中醫醫院負責人想起安康市航空醫療救援啟動儀式上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他說:“安康市航空醫療救援開通運行后,廣大市民通過金匯通航陜西分公司航空救援電話和安康市中醫醫院的空中急救電話進行聯系,安康市中醫醫院與金匯通航陜西分公司會立即安排直升機快速到達現場實施醫療救援,迅速將患者轉送至我們醫院或者省級有救治能力的合作醫院,擴大了院前急救服務半徑,縮短了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救治時間,為院內進一步救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安康市航空醫療救援的開通運行,只是我省航空醫療救援領域發展的一個縮影。
郝劍表示,航空醫療救援已經成為現代化醫療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它能夠有效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可以有效節約醫療時間、有效提升醫療處理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后期進一步的醫療處理;其次,數據證明航空醫療救援的事故率遠低于地面救護車救援,是最為安全的醫療救援方式;第三,航空醫療救援效率優勢明顯,一架空中救護車的運營成本是地面救護車成本的8倍,但其響應服務范圍卻是后者的17倍。
然而,前景無限廣闊的航空醫療救援仍然面臨著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就是人才匱乏。
“人才也是我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既懂醫學專業知識、又懂通航事務的行家里手很少。我們非常需要一專多能、空地兩棲、具有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跨界人才。”宮海軍表示,推進航空醫療工作開展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復合型跨界人才,盡快建立一專多能、空地一體、空地兩棲的航空醫療管理骨干及專業隊伍。
對此,他向記者解釋道:“對這種人才的培訓工作必須嚴謹細致,在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授課師資、實習體驗等各方面都要有相應或較高的標準,同時對培訓對象、理論學習、體能訓練、考核測試等也要有相應的標準。尤其是相關的培訓機構,要有辦學條件、培訓資質、能力水平,這樣才能保證航空醫療救援的持續健康發展,保證老百姓享受到越來越便捷和優質的航空醫療服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