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紀曉明
□實習記者趙婧文/圖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帶火了陜西小吃,也讓無數觀眾記住了涇陽茯茶。
從被人們誤解的“霉芽子”到“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承載了600年輝煌歷史的陜西茯茶,卻在1958年銷聲匿跡。2007年,為了讓塵封幾十年的陜西茯茶再度香飄尋常百姓家,被中國茶葉業界譽為“北茶王”的關中漢子、省政協委員、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紀曉明為此傾注了心血。
“我總想起小時候,父親常拎回家的那些散茶,被麻繩捆扎幾道,毛邊紙里全透著香氣。”11月14日,在省政協視察團赴陜南視察途中,紀曉明向大家說起縈繞年少情懷的“家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紀曉明報考了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由此開始了與茶葉的“癡纏人生”。
“在異鄉深耕十年,我靠茶葉挖了‘第一桶金’。”2006年,紀曉明被評為中國茶葉行業年度經濟人物。在自己“茶”生意正紅火的光景,他卻將精力投入到“恢復陜西茯茶傳統工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紀曉明在所制茯茶上終于看到了“金花”。茯茶上的“金花”,學名為冠突散囊菌,它的出現,標志著研制茯茶技術獲得了突破。
“陜西茯茶的歷史淵源和傳統工藝,使其深含優越底蘊,但要想得到市場認可,必須運用現代食品工業標準。”在小規模試驗取得成功后,紀曉明創立了“涇渭伏茶”,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生產。2011年,“涇渭茯茶”的“茯磚茶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月24日,紀曉明首次以省政協委員的新身份,出現在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
“茶葉是陜西農業實現追趕超越發展和秦巴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為了助力我省打造特色農業支柱產業,他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陜西茶產業發展的建議》的提案,建議政府加大對茶產業品牌、企業的宣傳推介,加大對科研技術平臺和優秀人才支持,大力推動龍頭企業上市。
這份提案在省政協召開的我省茶產業發展情況通報會上,受到了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寧殿林的充分肯定。圍繞這份提案,省政協辦公廳組織了部分省政協委員和農業專家、學者開展了民主監督視察。
“只要當一天政協委員,我都會為茶產業發展充當建言獻策的‘急先鋒’。”2019年,他提交了《關于解決茯茶生產企業增值稅核定試行辦法存在問題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在政策調整過程中,政府能先行退回企業用流動資金承擔的增值稅稅款和附加稅款,避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針對原料長期儲存和高損耗的實際狀況,相關部門能重新制定稅價分離的征收辦法,并重新核定損耗。
“故都咸陽,龍脈之地,依九骔嵯峨之皇天厚土,偎涇澗渭泉之福地寬澤,仗秦人文治武功,憑關中天府富臾,歸天下茶茗于秦川……”博學儒雅的紀曉明曾作《涇渭茯茶賦》,品讀其中,字里行間充盈著一位新時代陜茶人的理想之光。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又為陜西茯茶走向世界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紀曉明說:“發展壯大企業,講好陜茶故事,我堅信中國茶業必將重塑‘絲路’輝煌,我更希望自己是這一偉大時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