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一名胎齡僅26周+2天、體重650克的“手掌寶寶”小月(化名)在延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歷經69天生命救援,創下延安市超低出生體重兒救治紀錄。如今,經過近一年的科學隨訪與家庭照護,小月在矯正胎齡9個半月時,體格發育、大運動及精細運動能力均已追趕上同齡兒水平,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與新生兒科團隊卓越的專業素養。

跨越生死線:69天締造“手掌寶寶”生存奇跡
時間回溯至去年10月,一場突發的胎盤早剝將孕26周+2天的小月推向危急邊緣。延安市人民醫院產科、新生兒科、手術麻醉科迅速啟動多學科協作機制,在緊急剖宮產手術中,體重僅650克、身長不足30厘米的小月“提前”降臨人世。這個全身皮膚透明、臟器發育極不成熟的小生命,立即被轉入新生兒科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開啟了與死神的賽跑。
新生兒科團隊面對的是一個“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的雙重挑戰。科主任常祎與主管醫生馮成虎帶領團隊制定精細化診療方案:通過有創、無創輔助通氣聯合氣管內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靜脈應用咖啡因救治闖過“呼吸關”,采用臍靜脈置管與PICC技術建立“生命通道”攻克“營養關”,以嚴格無菌操作與精準抗感染治療筑牢“感染關”。69個日夜的守護中,醫護人員用微量喂養(從1ml奶液開始)、發展性照護(模擬子宮環境)、疼痛管理等專業手段,將小月的體重從650克提升至2330克,矯正胎齡達36+1周,最終實現健康出院,刷新了延安市早產兒救治的紀錄。

科學隨訪護航:矯正月齡評估見證“追趕式成長”
“早產兒出院不是終點,而是長期健康管理的起點。”延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馮成虎醫師強調。小月出院后,即被納入醫院早產兒隨訪管理體系。今年4月(實際月齡6個月,矯正月齡3個月),小月在父母陪同下再次回到我院進行系統復查。影像檢查顯示,顱腦MRI提示“雙側額顳部腦溝腦裂略顯寬”,結合臨床評估為早產兒腦發育過程中的常見表現,未見明顯器質性損傷;體格發育評估中,小月身長61.5cm、體重7.0kg,均處于同齡矯正月齡兒童正常范圍;神經行為測評更令人欣喜:小月已能完成翻身、主動抓握玩具等動作,對聲音和視覺刺激反應靈敏,語言發育雖處于萌芽階段,但咿呀發音與互動能力優于同期隨訪的其他早產兒。
“我們家住在外地,就近醫院評估醫生按實際月齡測評,總說孩子發育‘差一點’。”小月母親回憶道,“但延安醫院的醫生堅持按矯正月齡3個月評估,說這樣才科學。現在看來,孩子不僅不差,好多方面比同齡矯正的寶寶還機靈!”這種基于“矯正胎齡”的個體化評估,避免了對早產兒發育的誤判,也讓家長重拾信心。
專業堅守:用愛與責任創造生命奇跡
小月的康復故事,是延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專業實力的生動縮影。科室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配備先進的新生兒專用呼吸機、監護儀、暖箱等設備,建立了從產前評估、產時搶救到產后監護、隨訪管理的全鏈條救治體系以及從醫院到家庭指導的醫療模式。近年來,已成功救治多名胎齡不足28周、體重低于1000克的超早產兒。從僅650克的脆弱早產兒,到如今活潑愛笑的萌娃,小月的成長蛻變,既是一個家庭重燃的希望,更是延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過硬醫療水平的生動見證。在這里,每一位 “早到的天使” 都能獲得最專業的精準守護,每一次絕境重生的生命逆襲,都在譜寫著醫者仁心與科學力量的動人贊歌。“看著小月從巴掌大的‘小不點’長成如今靈動可愛的寶貝,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常祎主任感慨道。未來,科室將持續精進早產兒救治與長期隨訪水平,以精細化管理筑牢健康防線,用個性化服務守護成長之路,為更多早產兒搭建生命與健康的 “雙保險”。如今的小月,已能靈活爬行、探索世界,她臉上的每一抹燦爛笑容,既印證著醫護人員 “以患者為中心” 的不變初心,也彰顯著延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在守護新生命征程上的責任與擔當。
專家提醒:早產兒隨訪,“矯正月齡”是關鍵
新生兒科主任常祎指出,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應參照“矯正胎齡”(即從預產期開始計算的月齡)進行評估,通常持續至2-3歲。家長需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格測量、神經系統發育評估(GMs、貝利嬰幼兒量表、丹佛量表等)、聽力視力檢查及營養指導,早期發現并干預腦癱、認知障礙等風險。
延安市人民醫院已建立完善的早產兒隨訪門診,為早產兒提供從出生到學齡前期的全程健康管理。早產兒追趕性生長標準通常以矯正月齡為基準,通過體重、身長、頭圍體格發育及神經運動發育等指標個體化動態評估,多數在2歲前完成生長追趕。追趕生長的目標一般設定在正常兒的第 25 百分位 ~ 第 50 百分位之間。避免追趕過快,增加肥胖、代謝綜合征及成年后三高風險。(高小娥)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