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凌晨四點的西安,街道邊的路燈還亮著,西安慈善紅棗志愿者服務隊隊長蔡淑蓉已經站在灶臺前,她抓起面團在案板上揉得“咚咚”響,白霧混著牛肉醬的香辣味,從蒸鍋縫隙里鉆了出來。“今天的饃要烙得瓷實些,西馬的娃們跑累了,要扛餓哩。”蔡淑蓉說。
從社區小院到田間地頭:紅馬甲的志愿服務日常
2024年深秋,西安慈善紅棗志愿者服務隊第三次來到馬斜村。前兩次來,老孫家堆在屋檐下的柿子已經開始發軟,一家三口中有兩個二級殘疾、一個一級殘疾,連挑揀的人都沒有。蔡淑蓉帶著志愿者蹲在院子里選果、裝箱,有人負責聯系買家,有人扛著箱子往車上搬,紅馬甲在黃土坡上格外扎眼。老孫跟在后面數箱子:“這都第三車了,你們真是把俺家的‘心病’給治了。”
這樣的溫暖場景,在服務隊的日常志愿工作中,早已是隨處可見的常態。
近日,在西安市蓮湖區棗園街道,老人們排著隊等候理發。78歲的王大爺聽力不好,志愿者便湊到他耳邊喊:“大爺,剪短點利索!”王大爺咧嘴笑著點頭。蔡淑蓉給每位老人遞上一碗剛熬好的小米粥:“慢點喝,小心燙。”旁邊的義診桌前,醫生正給老人量血壓,一旁的志愿者蹲下仔細幫一位奶奶把褲腳捋好。
“做慈善不是喊口號。”蔡淑蓉常跟隊員說,“得讓人家真真切切感受到溫暖。”后來,她的砂鍋店成了服務隊的“后勤部”,給慰問對象準備的米、面、油總是堆在角落里。一次去看重度殘疾的小王時,蔡淑蓉特意往慰問品里塞了袋紅糖:“她愛喝甜的,上次去看她,杯子里總泡著糖塊。”小王坐在輪椅上,接過紅糖笑得眼睛瞇成縫:“蔡姐,你比俺記性好。”
母親傳下的善意:從窩頭到鹽袋的堅守
蔡淑蓉總說,她的“慈善公益課”是母親教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關中農村,土路坑坑洼洼,風一吹就起黃沙。蔡淑蓉的家就在村口,門框上的紅漆早就掉光了。那時常有討飯的人敲門板,多是衣衫襤褸的漢子,凍得嘴唇發紫,背著破麻袋。
“我媽聽見敲門聲,不管手里有沒有活,準會往灶房跑。”蔡淑蓉記得,有年冬天特別冷,討飯的是個十幾歲的娃,凍得直打哆嗦。母親從灶膛里掏出剛蒸好的窩頭,塞到娃手里。娃狼吞虎咽,母親就站在旁邊看著,手里攥著蔡淑蓉的棉襖——本來是要給她穿的,轉身就披在了娃身上。
“糧食金貴啊,我媽自己總餓著。”蔡淑蓉的聲音低下來,“她常說,‘人這一輩子,誰還沒個難的時候’。”
母親的話,像顆種子在她心里發了芽。2003年非典,街上開始瘋搶食鹽。有天早上,她打開店門,看見鄰居張嬸蹲在門口哭:“蓉蓉,家里鹽沒了,全都搶空了……”蔡淑蓉轉身從里屋拿出兩袋鹽:“張嬸,這兩袋拿去,不要錢。”
當天下午,有個販子敲響了蔡淑蓉的店門:“老板,你這鹽我全要了,給你三倍的價。”蔡淑蓉指著門口排隊買鹽的街坊:“我這鹽,只賣給要吃的人。”販子罵罵咧咧地走了,她站在店門口喊:“大家別搶,每戶最多買六袋,夠吃就行!”夕陽照在她身上,麻袋里的鹽袋閃著微微白光。
應急時刻的擔當:牛肉醬夾饃里的力量
2022年疫情最緊張的時候,社區主任打來電話:“蔡姐,醫護人員三天沒正經吃飯了,能不能……”
“能!”蔡淑蓉沒等對方話說完就應了。她讓兒子把砂鍋店改成了“臨時食堂”。那段時間,砂鍋店的燈一直亮著,炒鍋里的菜香飄出街道,成了封控區里最安心的味道。
這樣的“緊急救援”,在2024年西馬時又上演了一次。
西馬開跑的前一天下午三點,蔡淑蓉的砂鍋店支起了臨時工作臺。10個志愿者圍著案板轉,有人揉面,有人烙饃,有人分裝醬料。一個志愿者揉面揉得胳膊都抬不起來,換班時甩著胳膊說:“蔡隊長,你這饃比我家娃還難‘伺候’,軟了不行,硬了也不行。”蔡淑蓉笑著往他手里塞了一塊糖:“等忙完了,我請你們吃砂鍋。”
一直忙到半夜一點,500個牛肉醬夾饃終于整整齊齊裝好了。沒有休息多久,凌晨五點剛過,志愿者又動身準備前往賽場。賽場終點,剛沖過線的運動員們癱坐在地上,接過夾饃時眼睛發亮。一個穿紅運動服的姑娘咬了一大口,饃渣掉在胸前:“阿姨,這饃比能量膠管用!”
蔡淑蓉笑著遞過紙巾:“慢點吃,還有呢。”
大雁塔下的饋贈:被“硬塞”的溫暖
2024年國慶假期,大雁塔北廣場人潮涌動。天還沒亮透,蔡淑蓉系著沾著面粉的圍裙,正把最后一籠饃從蒸箱里拖出來。
“這些全得帶走,一個都不能留。”她邊往保溫箱里裝饃,邊跟旁邊幫忙的志愿者小楊說。有人提醒:“店里中午咋辦?”蔡淑蓉頭也不抬:“志愿者和游客都夠吃才重要,店里大不了今天不賣夾饃。”
保溫箱里墊著厚棉被,200個饃碼得整整齊齊,旁邊塞著20瓶玻璃瓶裝的牛肉醬。凌晨五點剛過,她帶著隊伍往大雁塔趕,車窗外的路燈還沒滅,她捧著保溫箱說:“殘障志愿者一早就在驛站等著,可不能讓他們餓肚子。”
誰知到了大雁塔,幾個人竟迷了路。正焦灼時,一個背著相機的中年男人湊了過來:“大姐,你們是志愿者吧?能給你們拍張照不?”蔡淑蓉看他舉著相機,立馬笑著配合。隨后這名中年旅客又問能不能把紅馬甲讓他穿著再一起合個影。快門按下,他說:“我們一家人到西安來旅游,準備到大雁塔轉一轉。”蔡淑蓉眼睛一亮,掀開保溫箱就往外拿饃:“這樣吧,給你拿五個饃,再帶一瓶醬,路上吃。”男人慌忙擺手:“這咋好意思……”卻被蔡淑蓉硬塞進背包:“來了西安就是客,餓著肚子咋逛?”
紅雁塔便民服務驛站前,殘障志愿者早排好了隊。蔡淑蓉和大家分工:有人掰饃,有人往饃里抹醬,有人遞饃。“張師傅,你愛吃辣,多給你抹點!”“李姐,你牙不好,這饃蒸得軟和。”她記著每個人的口味,像給自家人分飯。
正忙得熱火朝天,一對天津母女拖著行李箱過來問路,蔡淑蓉抬頭,看見小姑娘舔著嘴唇,眼睛直往饃上瞟。她趕緊塞過去兩個:“先吃,吃飽了再說,這饃扛餓。”母親要掏錢,被她按住手:“天津到西安,千里迢迢的,吃個饃還能要錢?”
一上午的時間,200個饃像長了翅膀,飛到了殘障志愿者手里,落到了環衛工人的飯盒里,還跟著山東、內蒙古等地的游客們,走過了大雁塔的角角落落。
中午收攤時,蔡淑蓉坐在臺階上揉腰,看著空的保溫箱欣慰地笑了。一旁的志愿者遞過來一瓶水:“蔡姐,咱連自己的午飯都沒留。”她擰開瓶蓋喝了一大口,望著塔尖說:“你看剛才那些游客們揣著饃逛塔的樣子,比咱自己吃了還香。咱這饃不算金貴,但餓肚子的時候,一口熱乎的饃,就是最好的念想。”
現如今,蔡淑蓉的砂鍋店成了志愿者的“愛心廚房”。她說:“我媽當年用半碗糧救人,現在我用夾饃傳遞愛。慈善不是驚天動地,而是把善意變成日常。”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