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6周年,也是中國平安持續投身教育公益的第31年。為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平安產險積極響應平安集團“與希望同行——平安希望小學支教行動”,依托各地分公司屬地特色,結合希望學校實際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差異化、個性化的公益實踐。通過將支教活動與場景深度融合,平安產險不斷拓展教育公益的廣度與深度,以實際行動賦能鄉村教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事業。
11月13日,平安產險支教團隊走進山西常樂西侯平安希望小學,為學生們帶去了涵蓋財商、科技、健康與安全等多方面的主題課程。平安產險董事長兼CEO龍泉作為志愿者參與其中,并以一堂《小小晉商夢》經濟學啟蒙課,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段融合鄉土文化與金融智慧的探索之旅。
一堂“會講故事”的經濟課:讓家鄉智慧在孩子心中生根
課堂上,一張薄薄的晉商匯票不再只是歷史文物,而是“匯通天下”金融智慧的有形載體。龍泉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將晉商誠信經營的理念與跨越千里的金融網絡娓娓道來,把抽象的經濟學知識融入真實的歷史場景,引導學生走進晉商的精神世界。

課堂隨后變身為“晉商創業集市”,學生分組創建商號、制作商品、開展交易,在實踐中體會晉商誠信、協作與創新的精神。這堂融合數學、社會與家鄉文化的跨學科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理解晉商文化的當代價值,更讓誠信與合作的種子悄然扎根心田。

據悉,本次支教行動平安產險山西分公司還向學校捐贈了價值4萬余元的教學物資,為27名教職工提供醫療保障,并選派7名支教教師分批進駐,通過體育、科學等趣味課程持續豐富校園生活。
一場“有溫度”的接力:為學生種下探索未來的種子
平安產險科技中心數據智能平臺團隊總經理謝文峰也是本批支教的志愿者之一。他為學生們帶去了科技課,從人臉識別、智能語音等場景切入,生動闡釋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世界,并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運用科技解決身邊實際問題,希望在幼小心靈中埋下探索未來的種子,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科學興趣、學習科學方法、培育科學精神。

平安產險山西分公司員工馬志謙則通過健康與安全課程,為校園帶去活力與關懷。他帶領孩子們學習八段錦,傳授急救知識,并在籃球課上耐心指導運動技巧。馬志謙多年投身公益,組建“讓愛走下去”團隊開展義診、捐款捐物、幫扶困難家庭等公益活動,此次支教他再次以專業與熱情,守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做公益不是簡單地給錢給物,關鍵是要精準對接需求,實現可持續的幫扶。”這是馬志謙一直秉持的公益理念,也是平安產險支教行動的內核之一。從車險理賠員到公益發起人,再到鄉村支教老師,馬志謙始終遵循著“踐行公益、感恩回饋、報效國家”的平安為人準則。
十八年堅守:從“一堂課”到“一種長期的陪伴”
在龍泉看來,公益的本質遠不止于物質層面的給予,更在于以真誠的陪伴踐行社會責任、彰顯企業擔當。他強調,公益行動應秉持求真務實的理念,立足青少年認知規律、被幫扶學校切實需求,差異化、場景化開展教育幫扶,讓知識的傳遞與愛心的助力真正對接實際需求,從而切實釋放教育公益的實效與價值,為鄉村兒童的全面成長賦能。

為將這份對鄉村教育的深切關懷轉化為更廣泛、更持久的行動,平安產險鼓勵并支持各地分公司結合屬地文化與教育特色,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公益路徑。各地機構積極響應,多措并舉,共同助力鄉村教育提質增效。比如平安產險湖北分公司連續三年開展“與希望同行”活動,組織百名志愿者完成24批次600余課時支教,形成了“非遺藝術浸潤+校舍硬件升級”的特色幫扶模式;平安產險廣東分公司聯合交警在希望小學開展交通安全支教,以趣味形式普及知識,并捐贈物資改善校園條件,用實際行動護航鄉村孩子安全成長;平安產險江西分公司創新推出“自然體驗+生態認知”的田園課堂,組織孩子們走進濕地公園,在親近自然中學習土壤和水資源保護知識,既培育環保意識與協作能力,也守護心理健康。截至目前,平安產險已組織30余支支教隊伍,走進全國十余所平安希望小學,累計為超過9000名鄉村學生帶去了涵蓋財商、科學、藝術等多領域的特色課程。
今年10月,教育部出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指出,要“推進實施全員育心制度”,并“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通過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建設心理課室、發展各類社團等方式提供心理支持。平安產險于2016年發起“寸草安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提升公益項目。該項目通過援建心理科室、培養種子講師等方式守護鄉村兒童成長,已建成85間心理健康課室,培訓鄉村教師及志愿者超3000人,組織專家直播課觀看人次超1000萬。今年,平安產險聯合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圍繞“推進實施全員育心制度,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這一核心,進一步升級公益項目,結合“田園課堂”“公園療愈”“萌寵互動”等多元活動,將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德育、美育、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探索“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與“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
正如黃河之水滋養兩岸,教育的力量亦在細微處浸潤,在堅持中開花結果。平安產險表示,將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勇擔社會責任,繼續與希望同行,持續深耕鄉村教育公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