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樊星
民營經濟作為渭南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厚植沃土,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6月19日,渭南市政協召開六屆二十次常委會議,圍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行專題協商,委員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為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真言、謀良策。
渭南市副市長張毅鋒在通報有關情況時說,2024年渭南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為1301.1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0.3%。截至3月底,渭南市登記在冊各類經營主體38.7萬戶,其中民營經營主體占37.89萬戶,民營經濟撐起了渭南經濟的半壁江山。
“5月份以來,渭南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組成專題調研組,先后到潼關、韓城、渭南高新區等6個縣市區,走訪了20多家民營企業,與當地干部群眾、民營企業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并赴浙江、江蘇等地學習考察。”渭南市政協副主席惠建軍在介紹調研情況時說,盡管已經取得不菲成績,但渭南民營企業在融資、人才引進、環境優化、產業發展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如何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張會娟建議,推動金融機構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關于“銀行對民企貸款比例不低于一定標準”的要求,開發“納稅信用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普惠金融產品;設立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擴大“陜企通”平臺覆蓋面,建立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庫,為“專精特新”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提供上市輔導和資金支持。
“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產業結構新舊動能轉換滯后、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市政協常委、民建渭南市委會專職副主委王智兵建議,在富平高新區等區域精準布局新能源汽車配套、生物降解材料等產業集群,整合白水蘋果等地理標志產品,組建產業聯盟;實施“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計劃,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對于民營經濟而言尤為如此。”市政協常委、富平縣政協副主席張軍利認為,當前,渭南民營企業存在人才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完善、高層次人才和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等短板,這些問題制約著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后勁。
他認為,要加強企業人才建設政策性支持,把人才政策紅利從“紙上”落到實地。要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高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要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落地轉化。
針對行政審批環節較多、政策兌現周期較長等問題,市政協委員、合陽縣政協主席牛曉虎建議,持續強化政策“精準滴灌”,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兌”,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推動企業開辦、工程審批等事項“一窗通辦”,完善企業懇談會制度,建立民營企業訴求“直通車”機制,以“清單化+責任制”落實惠企政策。
“我發現政策執行過程中,個別工作人員為避免被問責,落實時不敢擔當。”市政協委員、韓城龍泉創業園運營管理公司董事長吉建學建議,壓實政府服務責任,明確激勵和禁止行為,營造“干部敢為、企業敢干”的良好氛圍,打造協同創新發展生態。
“對渭南而言,深化西渭融合、主動承接西安產業配套,是激發全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抓手。”市政協委員、榮耀渭南網CEO左渭斌建議,加強“西安研發設計—渭南生產轉化”協作模式,圍繞低空經濟、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領域,打造區域性產業配套基地,在融入關中城市群、推進西安都市圈建設中實現錯位發展。
一條條中肯建議猶如涓涓清泉,匯聚成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力量。
據了解,渭南市(縣)區政協組織將全力搭建基層協商平臺,鼓勵委員下沉一線服務企業,在企業“需求清單”和委員“履職清單”雙向共赴中、在為民為企服務中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