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席七萬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全面建立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作出了全局性、戰略性、制度性安排。近期,課題組圍繞我省醫保體系運轉情況開展委員自主調研,梳理了在思想認識、政策制度、方法措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供黨委政府決策參考。
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貫徹落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總體要求,將提升患者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作為一切工作的前提。一是醫保管理部門提高政策制定精準度,提升患者幸福感。通過精準調研“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便民利民”為中心,將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落實到政策制定和實施中。二是按照“應保盡保”原則開展醫保支付改革,提升患者獲得感。加大DRG、DIP支付推廣力度,在西安、韓城等市推廣的基礎上,將更多條件成熟的地區及醫療機構納入推廣范圍,充分發揮DRG、DIP支付在提高醫保基金使用績效、實現合理控費、促進分級診療方面的積極作用;優化“核定指標”計算方法,建立健全物價漲幅聯動機制,將其從剛性約束改為彈性約束,提升靈活度;取消“結余獎勵”原則,實現醫保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基金集約化使用水平以應對老齡化;在充實審核人員、優化審核方法、加大審核力度基礎上,取消“超支分擔”原則,實現對合理診療支出應保盡保。三是加快出臺我省配套政策,提升患者滿意度。配套政策的出臺事關中央文件落實落細,事關黨的溫暖及時送達基層一線。建議我省醫保管理多措并舉,加快配套政策出臺,確保“職工醫保門診共濟”等政策落實落細。四是加大醫保政策對中醫藥的支持力度。將具有療效和成本優勢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健康管理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同時發布中醫優勢病種,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治、同質、同價”。將療效確切、安全性好的中藥院內制劑盡快納入醫保范圍,充分發揮中醫治療優勢。將“煎藥費”“臨方炮制加工費”等納入醫保范圍,以體現相關環節人員勞動技術價值,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二)按照“客觀公正”原則,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支持力度。促進我省醫療保障體系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維護定點醫療機構合理權益,一是完善《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減少工作掣肘。加強醫保管理部門與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溝通協調,避免《服務協議》與其他規定“打架”;按照“客觀公正”原則對《服務協議》中“違約責任與爭議處理”條款進行修訂,同時將“為干事者鼓勁、為改革者撐腰”的容錯機制貫穿其中。二是修訂《陜西省城市公立醫院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盡快比照中央標準對其中項目價格進行修訂,激發定點醫療機構工作積極性。同時要結合工作實際,對其中工作內容、條款進一步升級、細化、完善,以適應實際工作需要。三是構建醫療欠費聯合追償兜底機制和懲戒機制。由醫保、衛健、人社、財政等部門聯合構建醫療欠費追償機制和醫保兜底機制。針對惡意欠費,制定有法律約束力的追償措施,并與國家“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探索建立“醫保黑名單”制度;針對確屬個人財務狀況無力承擔的醫療費用,建議由政府建立醫保兜底機制并會同相關社會機構協助解決。四是加大定點醫療機構醫保經辦人員培訓力度。培訓內容除涉及醫保政策規定、信息系統操作要領外,應聚焦醫保檢查標準及規則,采取“解剖麻雀”的辦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分析解讀,補齊經辦人員能力短板。
(三)以強化信息化水平為抓手,提升醫保管理部門工作質效。信息技術手段是提升醫保公共服務水平、提高醫保管理質效的重要手段。為此建議,一是持續做好“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上線工作。堅持標準先行,下大力氣抓好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化工作,嚴格按照“省對國家,市對省,兩定對醫保”的步驟開展編碼映射工作,實現定點醫療機構結算前端無障礙、群眾看病結算不受影響。堅持測試先行,抓好新老系統數據搬遷、測試工作,確保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做好新舊系統正常切換和業務銜接。堅持運維先行,依托專業運維團隊,加大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保障力度,確保有效運轉。二是推進“互聯網+醫保”改革。加大醫保電子憑證推廣使用力度,為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打牢基礎;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查詢平臺,為參保人員提供就醫信息推送、結算信息查詢等服務;加強橫向信息互聯互通,大力推廣線上自助式服務,優化異地就醫服務,實現備案手續“網上辦”“掌中辦”;通過大數據分析,結合智能識別技術,為各類參保人群實現個性化線上推送、輔導功能;在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落實“內部設計復雜化,用戶操作簡單化”的要求。三是提升醫保監管“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動建設包含醫保智能藥品進銷管理、智能生物識別就醫認證、醫保智能審核等功能在內的醫保智能監控平臺,構建起完善的陜西醫保監控體系,促進我省醫保體系高質量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