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自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以來,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型企業的體制機制創新,為我省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了更好地促進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9月,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組成調研組,赴秦創原總窗口開展了“以秦創原為總抓手,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題調研。在聽取相關部門情況通報的基礎上,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調研等方式,全面了解秦創原科技型企業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存在問題
借助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一批科技型企業快速孵化成長,但是科技型企業在要素資源配置、人才引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原始創新機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和潛力,必須下決心解決好制約科技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發揮的短板和不足,才能進一步推動秦創原建設聚勢成實、開花結果。
(一)大型龍頭企業研發中心入駐少。近年來,我省在新能源企業、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鏈上吸引了比亞迪、吉利、三星、美光等龍頭企業入駐,也培養了諸如隆基等一批大型科技企業,但這些企業均未在陜西設立研發型總部,在產業鏈、創新鏈上的融合深度不夠。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創新意識較強,但受制于資金、平臺、激勵機制等創新要素的限制,整體創新能力仍然不強。部分中小型科技企業研發規模小、招人難、留人難,研發隊伍不穩定,制約了進一步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平臺作用發揮不夠。
(二)科技型企業創新資源匱乏,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向科技型企業開放不足。科技型企業成長初期研發條件薄弱,缺乏大型的科研設施設備,使用外部的相關資源時成本較高。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創新意識較強,但受制于資金、平臺、激勵機制等創新要素的限制,整體創新能力仍然較弱、研發隊伍不穩定。陜西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承擔或參與了多數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和創新規劃,科研能力強、科技創新資源豐厚,僅在重大設備儀器設施方面建立了初步共享平臺,在其他創新資源方面融合不夠,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急需進一步拓展。
(三)科技型企業參與原始創新的能力和意愿不強。一方面,原始創新涉及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往往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具有高投入、長期性和回報慢等特點,投入風險大、不確定性大,科技型企業關注重點是應用型研究,強調投入產出最大化,對于原始創新投入意愿不強。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對原創技術了解不多、掌握不深,難以提出原創技術攻關方向,“以重大商業瓶頸攻關牽引重大科技原創成果、以更多科技原創成果支撐重大商業瓶頸問題解決”的良性循環尚未建立。
(四)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方式單一問題仍然存在。一是科技型企業很難獲得足額貸款支持。根據現有信貸政策,科技型企業很難獲得足額貸款,融資渠道窄、額度少、成本高。二是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發展仍然滯后。股權投資機構是支持創新驅動戰略和秦創原建設的關鍵力量,目前,省內這一行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基金管理人員偏少、管理規模偏小,對科創企業的發展支撐還不夠。三是科技型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意識不強、能力較弱。經過近些年的培育,全省上下利用資本市場助推科創企業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但是還需要不斷強化利用資本市場的意識和能力。
意見建議
科技型企業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發展,并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距離高質量發展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怎樣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和潛力,還需要給予進一步的引導和扶持。
(一)推動科技型企業建設總部型研發機構,建立多渠道科技經費投入機制。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基礎,統一規劃布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中心園區。特別是要利用好灃東新城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西安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等創新平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將研發中心集中落戶,為高層次人才引進提供物理承載空間和良好環境。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在陜設立總部型研發機構,特別是爭取比亞迪、吉利等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在陜設立研發總部或高層級技術中心,帶動區域創新資源的聚集,提升相關領域的創新水平,促進重點領域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要進一步鞏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切實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科技創新意識,建立多渠道科技經費投入機制,加大科研項目、校企合作資金扶持,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決策、投資、開發、成果轉化和受益的主體。
(二)降低科技型企業創新成本,完善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以政府和企業共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為抓手,積極參與布局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中試基地等建設。面向社會公布科研平臺、大型儀器設備目錄。探索在省市兩級建立價格指導目錄機制,助力中小微科技企業提升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持續通過“創新券”等專項補貼形式給予后補助。持續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聯合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聚焦高水平研發平臺,布局建設高水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中試基地等服務平臺。
(三)優化原始創新管理與評價,探索原始創新中長期考核機制。在評獎評先評優、職稱評審中,向原始創新團隊或人才傾斜。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參與原始創新重大決策。在制定中省科技戰略、規劃、政策、計劃,開展項目評審、科技獎勵、政策評估時,要發揮科技型企業家作用,參與重大科技決策。建立原始創新項目容錯機制,把重大科技創新突破、搭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開展成果轉化活動等,納入企業評價范圍。
(四)突破傳統考核方式,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加快科技型企業家隊伍建設,大力選拔具有重大科研項目組織經歷的專業技術人才,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給予科技型企業家良好的成長環境。用好候鳥專家、周末專家庫,建立與科研院所對接服務和跟蹤考核機制。鼓勵激勵人才共享使用,健全科技人才流動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實現人才雙向流動。對開展“校招共用、市引縣用”的單位給予雙向補貼獎勵,鼓勵激勵人才共享使用。
(五)深入推進融貸模式創新,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金融保障機制。加強與“一行兩局”的溝通協調。建立“一行兩局”參與秦創原建設的工作機制,持續引導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加大對秦創原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強化科技金融支撐,鼓勵引導銀行機構豐富科技信貸產品門類,推動科技信貸量增、面擴、價降,統籌各方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融資風險由銀行、保險機構、評估機構和政府等共同承擔,降低風險集中度,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方式單一問題;積極鼓勵省內外私募基金在秦創原總窗口落地,推動設立上市后備企業股權投資基金。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