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全省共有2000余處革命遺址。圍繞以紅色旅游產業助推革命老區發展,省政協委員黃勇、沙石、車爽積極建言獻策。
照金馬欄富平景區一體化建設
照金景區與馬欄革命紀念館及革命舊址相距20公里,與富平紅色旅游景區相距60公里,三地同屬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地理人文關聯度很高。“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旅游景區自規劃建設以來,接待人數持續增長,帶動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農民群眾脫貧致富。”黃勇說。
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旅游發展與全國先進地區相比,發展規模、速度和質量不盡如人意,影響力不足。景區整體處于偏遠貧困地區,地緣優勢差,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配套不全,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不夠、文旅融合不緊密,特別是三個景區之間處于松散狀態,旅游線路單一,旅游景點和產品不豐富,制約著文旅產業的協調性,影響融合發展和持續發展。
黃勇建議,從省級層面綜合考慮對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旅游景區進行跨市域統籌協調,一體化規劃建設,促進提質增效,打造升級版,在陜西關中北部與陜北接合部打造一個集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和產業融合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盡快編制《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旅游景區一體化規劃》,將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旅游景區一體化規劃建設納入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之中,加大對照金和馬欄、富平紅色文創產業開發的支持力度,將紅色文物開發保護利用與革命精神弘揚傳承結合起來。
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沙石認為,為推進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加快陜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步伐,應實行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我省紅色文化旅游主要以革命遺址本體展示、革命紀念館室內展覽等為主,大多數紅色旅游景區文旅建設與遺址所在地的鄉村發展存在各自為政、缺乏融合等問題。規劃、管理自成體系,道路、設施、綠化、環境、旅游產品缺乏銜接,造成各資源處于獨立開發狀態,破壞了景區周邊環境,影響景區品質和發展,不利于遺址所在地鄉村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宣傳、銷售特色農副產品,打造特色產業。
“相關部門應出臺有關紅色旅游建設與遺址所在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政策。”沙石建議,要統一規劃,將紅色旅游建設規劃與遺址所在地鄉村振興規劃相互融合,將紅色文化旅游的文化特色與遺址所在地自然人文特色、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大景區”。要統一管理,成立由旅游部門和遺址所在地政府參加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大景區”環境、衛生、設施等,解決“大景區”亂停車、亂收費等問題。
沙石還建議,實行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在統一規劃“大景區”功能分區的前提下,旅游部門以文化旅游產品為主,提供優質旅游資源,遺址所在地以民宿、餐飲、特色農產品為主提供特色地域產品,努力實現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目標。
助推紅色旅游培訓專業化發展
“放眼全國,陜西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豐富而又獨一無二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巨大的挖掘潛力。”車爽認為,紅色旅游要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
紅色旅游景區普遍存在紅色旅游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接待能力不足、宣傳推廣不夠等問題。以延安為例,棗園革命舊址景區與楊家嶺、西北局等革命舊址沒有差異性,圍繞“游購娛”挖掘的產業鏈太短、旅游投入不足,開發合力尚未形成,精準宣傳營銷不夠。
談及我省紅色旅游培訓產業發展,車爽建議,拓展紅色旅游培訓市場,主動對接黨政、企事業單位、研學機構,提供完備服務,培育一批固定的紅色旅游培訓研學客戶群體,與陜西境內外旅行社和研學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加強開發旅游服務收益。講好紅色故事,挖掘提煉景區紅色文化內涵,培訓一支政治素質高、專業素養強的講解員隊伍,宣傳好、展示好紅色景區歷史模范人物和先烈英雄們的感人事跡。成立紅色培訓中心,引進專業公司和紅色旅游培訓團隊,在形式和內容上深耕細作,讓游客喜聞樂見。
車爽認為,應一方面啟動“泛研學游”市場,另一方面打造紅色教育品牌。攜手知名機構拓展紅色旅游的市場和運作方式,通過“重走長征路”“轉戰陜北”“紅色抗大”“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等路線的開發,把研學、體驗、吃、住、行一體化服務建立起來,真正形成經濟效益。積極拓展啟動夏令營、冬令營、親子營市場,聯合知名教育培訓專業機構,充分發揮紅色旅游資源功能,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流青少年素質教育品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