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來昌榮)8月24日至27日,受省政協委托,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孟平帶領調研組前往鎮坪縣、寧陜縣,開展《陜西省天然林保護修復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立法協商調研。

為廣泛聽取各界的意見,調研組先后到鎮坪縣曙坪鎮曙河口、安陽村“夫妻樹”古樹保護點、水田坪天然林管護站、飛渡峽重點植物保護點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點 、寧陜縣城環山公園、上壩河林業中心管護站、上壩河國有林場等地,查看天然林保護、護林員隊伍管理和法律責任落實等工作,并邀請相關單位、專業人士、管護代表進行座談協商,征集高質量的立法建議。
保護為先 更要融合發展
鑒于陜西地理空間分布現狀,受《陜西省天然林保護修復條例(草案)》影響最大的必然是陜南三市,尤其像鎮坪、寧陜森林覆蓋率高的縣區,縣域經濟發展將受到更多限制。
“我舉個不恰當的事例:鎮坪臘肉是我們的特色產品,有些名氣,縣上計劃建一個養豬場,找了幾個月竟然沒有一塊合適的土地。”座談交流時,鎮坪縣副縣長涂世昌頗有些無奈。
鎮坪縣位于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縣城海拔930米左右,森林覆蓋率達88.81%,其中天然林占全縣森林面積92.31%。“林、田、河、湖,各自都有要保護的區域,如此一來,鎮坪城市發展空間近乎為零,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市政協常委范化冬表示,要在天然林保護一般區域內,綜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給予一定的產業布局發展空間,讓城市化進程合理而不受阻礙。
同樣作為林業大縣的寧陜縣,森林覆蓋率也高達90.2%,在多項生態保護政策實施下,縣區多個礦山、水電站被關停,縣級財政連續多年下降,群眾生活也受到較大影響。
“如寧陜縣5個鄉鎮都在‘引漢濟渭’工程的水源涵養地,在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上任務更加艱巨,而條例重點突出了‘保護與修復’,建議增加‘發展與扶持’章節,明晰產業發展方向、項目扶持政策,提高群眾保護天然林的積極性,推動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寧陜縣政協主席馬先友建議。
在保護修復工作上,林業部門建議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及時高效的天保監控系統,提升天然林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天然林綜合防控能力。

積極探索 多元生態補償機制
“天然林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應構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良好工作局面。”市政協委員馬治虎表示,除了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要積極探索更多的生態補償途徑,推動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轉移,逐漸實現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
“第41條中寫到‘指導受益地區與天然林保護修復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等方式進行生態效益補償’,市政協常委梁勝新認為,“協商”并不具有約束性,這一條文在落實時可能成為“空頭條文”,建議改為指定受益區與天然林保護區通過一定的產品轉換方式和比例進行生態補償。
去年,我國正式宣布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天然林保護修復的法制化、常態化,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錨定“雙碳”目標,市財政局負責人建議將碳匯交易寫入《草案》,采用在經濟落后地區投資造林,以增加碳匯,抵消碳排放,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如此既能為當地天然林保護修復提供資金來源,又能促進行業、企業節能減排。據測算,樹木每生長一立方蓄積,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而天然林修復保護項目不失為實現碳匯交易、投資造林的優選。

權責明晰 才能有效可行
“《草案》第12條中指出,‘編制本行政區域天然林保護修復實施方案’,跨多個縣區的天然林保護,如化龍山,在實際落實時我們聽誰的?”
“前有《秦嶺生態保護條例》,后有《巴山生態環境保護辦法》(推進中),多個條例相逢,在保護區域劃分標準上有一定的差異,基層落實時要以哪個為準?”
“多處條文中,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來表述,具體各自要承擔何種責任并未闡述清楚 ,不利于條例的實施。”……
調研中,大家從各自的職能權限、范圍等方面,對于《草案》的條文提出了不少疑問與修改建議。市政協委員、寧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劉濤也從立法的框架邏輯、條理順序給予了專業的調整意見。
調研組認為,總體設計與規劃、管理標準和考核監管制度應由省級人民政府把握制定,各市縣對應相關具體工作進行落實,保證條文權責分明、貼切實際;在保護區域劃分上,建議參考上位法的劃分標準,分區明晰而不錯亂,不因條例而“打架”;鑒于各市縣財政實際,條例中“天然林保護修復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難度較大,建議將天然林保護修復建設資金、管護資金納入省級以上財政預算,工作經費納入市、縣級財政預算。
此外,森林公安機關體制改革后,林業行政執法面臨無專門執法機構、無執法隊伍、無執法人員的“三無”局面,調研組建議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明確省市縣各級設立林業行政執法機構,落實編制和人員的需求,保證有人可用。

以人為本 人與自然才更和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天然林保護修復立法工作更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野生動物的繁衍速度也在迅速上升,野豬等雜食性野生動物更是成倍增長,農作物、經濟林、家禽、中華蜂等時常遭到損害,群眾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僅寧陜,近三年就有2人被羚牛攻擊致死、多人致傷,
“現有的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安全補償辦法補償范圍小、申報條件繁瑣、補償比例過低,不利于保護林區低收入農民。”寧陜縣副縣長朱迎波建議,拓寬補償范圍,降低賠付門檻,提高賠付標準,精簡申報手續,并在省級設立專項野生動物致害賠償基金,減少市縣賠付比例,專門用于野生動物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補償,減少群眾因保護生態對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緩解群眾生產生活與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矛盾。
調研組還認為,條例編寫要著重考慮陜南實際,對于禁止事項和可行事項要斟酌思量,避免造成后期“一刀切”執法,如保護區內仍有不少原住民,其正常生產生活、不破壞水土的采伐行為應不受影響。
4天8個實地調研點、3場座談交流會,共征集意見建議90余條,為《草案》的完善提供了不少思路。
孟平表示,自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各縣高度重視,認真落實,“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日趨明顯。她強調,要充分認識本次立法的重要意義,聚焦天然林保護修復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立法建議,積極推動天然林保護修復法制化,為實現“雙碳”目標增添力量;要充分調研,仔細研究《草案》,反映群眾呼聲,確保立法的科學性、可行性。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