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環境,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相比,還存在經濟發展不充分、競爭力和活力不強、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園區集聚效應不明顯、專業人才缺失等問題,縣域經濟發展亟需新的驅動力。為此,建議充分發揮數字經濟模式對發展縣域經濟的特殊作用,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政府引導和企業主導,政產學研用協同,構建發展縣域經濟的數智支撐及賦能系統" />

記者 杜靜波 攝
5月31日,省政協月度協商“以產業園區為抓手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座談會召開。
省政協委員,陜西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蒲小川發言:
面對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環境,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相比,還存在經濟發展不充分、競爭力和活力不強、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園區集聚效應不明顯、專業人才缺失等問題,縣域經濟發展亟需新的驅動力。為此,建議充分發揮數字經濟模式對發展縣域經濟的特殊作用,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政府引導和企業主導,政產學研用協同,構建發展縣域經濟的數智支撐及賦能系統
縣域發展是支撐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特別是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當前,我省縣域數字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政府需要在政策、資金配套、數字經濟資源整合等方面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發展數字經濟。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和數字經濟發展中堅,發揮資本優勢充分吸引省內豐富科教資源向縣域聚集,政產學研用協同賦能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構建發展縣域經濟的數智支撐及賦能系統,將數字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
二、以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園區為載體,促進產業數字化,助推縣域經濟產業升級
借鑒國家和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經驗,建立縣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園區,根據各縣的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區域優勢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找準發展思路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推動數字經濟與縣域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同時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轉變企業傳統思維方式,發展5G、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智慧城市、工業、農業、交通、社會綜合治理等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導當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三、以數字化的“平臺經濟”模式,整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
“平臺經濟”模式作為重要的生產組織方式創新,通過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縣域經濟發展體系,聯通企業內外部數據,連接產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通過打通設計、生產、流通、消費與服務各環節,解決原有產業鏈垂直分工模式下各產業的“小、散、亂”情況,使互聯網平臺的生產系統與跨區域智慧供應鏈相連接,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從而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四、加強數字經濟發展“內腦”和引進“外腦”并重,合力構建縣域經濟數字經濟人才支撐,發揮智庫作用
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各縣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縣域要把數字經濟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工作。一方面是發揮縣域主要領導“頭雁效應”,增強主要領導對數字經濟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并搭建自上而下的數字經濟管理、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是引進國家高級智庫資源輔助科學決策,充分發揮政產學研企金各界知名專家的智庫作用,提升戰略規劃、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能力和水平。
五、把已經初步實驗和調研交流的清華大學“百城千縣”數字化系統,作為我省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系統運用,并逐步優化完善
清華大學“百城千縣”數字化系統致力于構建縣域數智治理生態體系,以數智手段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以“大數據智慧+智庫專家智力服務”賦能區域經濟新模式,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目前,“百城千縣”數字化系統處于1.0打磨階段,初步構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數據庫和專家智庫系統。我省可引進并試用“百城千縣”數字化系統,并結合區域情況逐步優化。通過數字化系統打通省內和與外省縣域經濟發展之間數據互通通道,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置于全國產業地圖中進行多維分析,輔助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精準招商,助力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特色產業鏈,從而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