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劉國中書記對我局報送的縣域經濟分析報告批示“稅務局的分析很有價值,可以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參考”。下面,我僅從稅收角度就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做簡要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發展現狀
2021年1-3月,全省77個縣稅收總量293.67億元,同比增長39.89%,占稅收總量的比重上升至25.76%。從稅收視角看,我省縣域經濟在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同時" />

記者 杜靜波 攝
5月31日,省政協月度協商“以產業園區為抓手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座談會召開。
陜西省稅務局副局長王農介紹:
4月18日,劉國中書記對我局報送的縣域經濟分析報告批示“稅務局的分析很有價值,可以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參考”。下面,我僅從稅收角度就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做簡要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發展現狀
2021年1-3月,全省77個縣稅收總量293.67億元,同比增長39.89%,占稅收總量的比重上升至25.76%。從稅收視角看,我省縣域經濟在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幾個薄弱環節:
(一)稅源基礎還比較薄弱。2020年,全省77個縣入庫縣級稅收282億元,而同期30個區的入庫稅收是705億元,平均每個區稅收是每個縣的6.4倍。從毗鄰省份對比看,四川平均每個縣入庫稅款5.1億元,是我省的1.4倍。數據反映我省縣域稅收規模較小,稅源基礎較為薄弱,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縣域間發展差距較大。2020年,稅收排名前10位的縣,占縣級稅收的比重超過6成;而排名后10位的縣,占比不到2%。從陜北、關中、陜南三個板塊看,三個區域縣級稅收比例約為6∶3∶1,陜南縣級稅收不足陜北的六分之一。我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夠均衡,縣與縣間發展差距較大。
(三)產業結構尚需進一步優化。2020年能源、建安、房地產三行業稅收占縣級稅收的比例高達65.8%。2019-2021年,陜北能源主要三縣采礦業開票銷售額占比由34.16%提高至40.17%;陜南24縣建安房地產業占比由25.2%提高到35.4%。我省縣域新興產業發展不足,縣域經濟仍然主要依賴傳統產業,而且陜北對資源,陜南對房地產的依賴度仍在持續上升。
(四)縣域重點企業數量不夠。全省77個縣,絕大多數無億元以上納稅企業,平均每個縣納稅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3戶,遠低于市轄區平均13戶的水平,僅有的個別幾戶,還是縣級財政不分享增值稅的信用社或階段性基礎設施建安企業。縣缺支柱行業,鄉缺重點企業的現象還較為普遍。
二、意見建議
(一)優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建議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縣域經濟發展考評辦法,建立發展規模、結構、效益、活力等多角度的綜合評價考核制度,突出財源建設、稅收質量、生態建設的發展實績,健全爭先進位獎勵機制。
(二)加大對縣域經濟的資金支持。建議加大對縣域的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新引進企業和縣域企業稅收劃分比例,讓利縣級財政,提高財力保障水平。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實行縣域產業激勵政策和縣級稅收增長獎勵政策,助力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三)降低縣域產業同質化水平。建議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支持各縣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和區域經濟板塊,因地制宜做精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支持 “飛地經濟”發展,突破縣域行政區劃限制,推進跨縣域資源產業整合,降低縣域產業同質化水平,促進我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稅務部門下一步舉措
一是用好稅收杠桿,助力縣域經濟降本增效。建立“網格化”推行稅費優惠政策落實“一線工作法”,一個行業一個政策包,精準推送優惠政策,完善“直達快享”“不來即享”等便利化舉措,切實降低縣域市場主體稅費負擔。
二是用活稅收數據,服務黨委政府經濟決策。發揮稅收大數據全面、準確、及時、顆粒度細的優勢,探索建立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的稅收指標體系和景氣指數,及時跟蹤監控縣域經濟運行態勢。
三是優化稅收服務,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對縣級重點建設項目,實行一對一的管家式稅收服務。深化“稅銀互動”機制,推廣“金融云平臺”,建設“首貸中心”,推動授信對象向縣域市場主體傾斜,破解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難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