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樊星
5月16日至17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鄉約文獻輯考及鄉約文化與當代鄉村治理體系建構研究”專家組一行,到渭南市臨渭區考察鄉約文化及鄉村振興工作,并召開“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座談會。臨渭區委書記劉寶琳為十位專家教授頒發“鄉村振興新村民”證書,感謝他們讓“鄉村振興”有了來自臨渭的新實踐,希望他們多為臨渭區發展獻計出力。

為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吸引更多人為基層鄉村施展才華,營造“最美鄉愁”現代新農村,臨渭區政協通過多方調研,決定以傳統文化為抓手,全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邀請專家教授來臨渭實地考察,聘請國內知名學者為全區人才智庫專家,讓“大咖”“智囊”為臨渭區鄉村振興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專家學者深入下邽鎮西關村、渭南葡萄產業園實地調研鄉約文化和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就傳統文化與當代鄉村治理進行探討交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十多所著名高校的14位專家學者走進鄉村,與村書記談鄉約,與鎮干部“諞”村史,在臨渭區文史館共同植下同心林。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哲學與社會科學部編審柯錦華,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王中江,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董平,西北大學關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魏冬等十余位知名學者,圍繞“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總結全國各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經驗,提出了充分利用寶貴文化資源的探索性思路,并和參會人員就鄉村振興展開互動。
“一個家庭里年輕人更有話語權,支撐話語權的不再是傳統倫理,而是經濟。”柯錦華教授說,談鄉村振興,不僅要關注經濟,更要把傳統文化的道德規范、治理思想融入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營造鄉村治理生態環境,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提高鄉村社會法治化水平,為保障鄉村振興健康有序推進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了鄉風文明程度,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留住鄉村的‘魂’,守住鄉村的‘根’,真正起到凝心聚力作用。”董平教授說。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人的振興。”魏冬教授說,伴隨著城市文明的高速發展,不少人背井離鄉、疏遠鄉土。鄉愁是村口的老槐樹,是母親做的家常飯,不是我們居高臨下去拯救和振興鄉村,而是需要一個生機勃勃的鄉村來留住自己的初心。以人為本,引導資源向鄉村流動就是對鄉村的振興。

“我回到家鄉,發現合并后村子沒有村名了。”臨渭區政協委員阮光民說,傳統的鄉村有一套完整文化生產體系,私塾、書院、祠堂,現在這些東西基本沒有了,在鄉村振興中不要忽略了村風民俗。臨渭區是三賢故里,要讓張仁愿、白居易、寇準等先賢的思想植入人心,讓娃娃從小耳濡目染三賢故事。
“傳統鄉村文化是精神家園,對村落和人心穩定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彼此間卻有著共同且不可或缺的要素,相較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需要注重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王中江教授說。

臨渭區政協主席陳根許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出鄉村振興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是全國上下共同探索和持續推進的工作。今后,臨渭區還將邀請專家學者走進三賢故里,讓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原動力,讓“鄉村振興新村民”的真知灼見,為臨渭區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上提供新思路和新辦法。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