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洛南人,希望通過推進蛋雞養殖產業集群化發展,為更多的家鄉父老鄉親打開致富之門,這是我一直追尋的夢想。”在商洛市政協委員、洛南縣云蒙山綠色養殖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王發祥看來,不僅要為百姓致富盡份力,更要為洛南產業的發展作貢獻。

2011年3月,王發祥領辦洛南縣云蒙山綠色養殖合作社,2016年5月,投資1200萬元創辦陜西云蒙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產,2020年,合作社實體企業和旗下的300余戶社員養殖場蛋雞存欄125萬只,占全縣蛋雞總數的82.8﹪,實現總收入2.5億元,占全縣鮮蛋生產總量的85﹪。
從領辦合作社到創辦企業,辛苦不言而喻。說起創辦企業的初衷,王發祥講到,“當時想法很簡單,一是從根本上解決蛋雞養殖的污染源問題,二是推進蛋雞養殖全產業鏈服務市場化,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施就業扶貧。”
王發祥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陜西云蒙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從生態養殖基地(圈舍)建設、有機肥生產和花卉苗木蔬菜等生態農產品生產蛋雞養殖技術服務、物資供給、鮮蛋銷售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等產業鏈市場化服務出發,推動了全縣生態養殖、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和蛋雞產業集群發展。
企業發展起來了,提供的扶貧崗位也變多了。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發起時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289人,在有機肥生產廠和花卉、蔬菜等生態種植示范園,直接安置貧困戶穩定就業360人;在統一防疫、物資供給、產品銷售、圈舍清污和運輸環節創造就業崗位350個;采取專業戶承包、幫帶貧困戶生產等單圈舍外包經營等互助扶貧模式,幫扶230多位農家婦女通過蛋雞養殖走上創業之路,在蛋雞養殖和生態農業兩條產業鏈安排1280名貧困群眾就業創業。
在“十四五”期間,王發祥還計劃采取“135”扶貧幫困模式、“能人帶動”和“互助社組織”兩種形式,實施產業扶貧。計劃利用4年時間,在洛南縣東路、西路各建一處有機肥廠,確保全縣蛋雞養殖產出的糞便都能得到及時處理。在全縣新規劃的養殖區,計劃每年新建5個存欄20000只以上的生態養殖基地,采取承包經營的方式,幫助更多群眾從事蛋雞養殖。
正是由于在產業扶貧中做出顯著貢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王發祥2016年當選中共洛南縣委候補委員,2017年擔任市政協委員、評為“商洛好人”,2018年評為商洛市勞動模范。
成為政協委員時,王發祥十分興奮,但這種愉悅很快就變成一種責任感。王發祥說,我時刻牢記著自己是一名農民黨員,擔任政協委員,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政協委員不能只從自家企業的角度發聲,而是應該站在民生角度,當好百姓的“傳聲筒”。
履職五年以來,王發祥始終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積極向組織、上級反饋一些民生熱點,先后提交了《關于加大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的建議》《關于持續優化提升商洛營商環境的建議》《關于解決突出問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建議》等個人提案11件,其中涉及社會民生方面的就有5件。
除了民生熱點,由于工作的原因,王發祥的提案里還有個頻繁出現詞“污染治理”,從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建筑工地環境污染整治到農村污水、垃圾處理都是他關注的重點,他建議通過采取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完善環保機構、增加資金投入、開展集中整治等措施,大力提高百姓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身處大秦嶺自然保護區的優越感和主人翁精神,人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希望通過企業可以帶動更多的百姓致富,也希望通過提案可以讓更多的人重視環境保護。”王發祥講到“我是一名農民黨員,就應忠誠于自己的土地,不斷帶領身邊的群眾創業致富。我也是一名委員,任期內,我會努力反映家鄉的社情民意,做好溝通的橋梁。”(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