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雪
年門診就診人次從2018年的1879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6534人次,年總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173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260.7萬元。富縣羊泉衛生院的數據變化,得益于縣鎮一體化工作的實施。
在其他鄉鎮衛生院、縣級公立醫院也能看到類似的變化,這是延安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4月27日至29日,延安市政協副主席藺廣東帶隊,組織教科委部分政協委員前往子長市、富縣、延安市區等地,就全市醫改工作開展專題調研。
2012年,延安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而早在2008年6月,子長縣就以“平價醫院”創建工作為抓手,率先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比國家啟動改革早8個月。此外,延安還率先將原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整合、機構合并,實現了延安市域內城鎮居民和農民醫保繳費統一、醫療待遇統一、藥品目錄和診療目錄統一、由一個機構統一經辦的“四統一”。探索組建醫療集團,實行分級診療,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子長模式”和以托管為主組建醫聯體改革的“延安樣本”,有效破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累”問題。
“我們醫院的醫生都會做心電圖,但是出不了報告。”在子長市欒家坪衛生院,院長郝岳飛說。據了解,子長市人民醫院從2018年開始實行心電圖遠程會診,已解決了兩個基層衛生院的心電圖報告問題。委員們建議,加強與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平臺建設,做到全打通的線上服務。
經過十三年的醫改探索,子長市以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六項財政補償機制為切入點,在藥品流通體系、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縣域醫共體建設等方面全面跟進,已經初步實現了把90%的患者留在市域內就診和基層首診率達50%以上的改革目標。2012年,子長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2016年入選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100個典型案例。
“子長模式”得到調研組的充分肯定。委員們在討論中表示,“子長模式”能夠順利推進,財政補償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延安的其他醫院也在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醫院的發展卻遇到很多困難。”延安市政協委員、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吳棟說,由于政府補貼沒有落實到位,導致延安醫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延安市人民醫院是市政府所屬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總資產8.15億元,其中醫療設備就有3.66億元。面對省“三甲”評審因醫療用地不足等要求整改后,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啟動醫院的改擴建項目,目前正在按照計劃進行地下基礎施工。
如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改擴建項目,延安市人民醫院一直在進行綜合醫改工作。2015年,延安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后,市醫院投入大量人財物啟動綜合醫改工作。在醫院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編制備案制未落實、人員編制嚴重短缺的問題。由于藥品零差率銷售和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帶來的收入下降沒有得到補充,2017年至2020年,該醫院收入減少了4200余萬元。
“2018年,市醫改辦就出臺了相關辦法,明確醫院領導班子實行年薪制。”延安市中醫院業務副院長李子富說,該制度連續考核了三年,卻還沒有落實。延長縣政協副主席、縣中醫院院長王金富也表示,縣區醫院沒有用人自主權,需要市人社局批準才可以錄用。為了保證正常的醫療業務不受影響,醫院只能招聘大量編制外人員。長期的無法同工同酬及高層次人才難引進,對醫療質量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據統計,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要求財政把醫務人員工資100%納入財政預算,但全市各縣區僅保障49%的人員工資,51%的編制外人員工資全部靠醫院自己承擔,難以讓醫院真正實現“輕裝上陣”。
藺廣東表示,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延安以破除以藥補醫為突破口,堅持整體謀劃,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取得突破。針對部分縣區政府對醫改保障政策落實不到位、編制人事制度改革進展緩慢、信息化建設推進相對緩慢的問題,應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主題,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全面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