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既要做好規定動作,又要做好自選動作,要把學習成效體現到辦實事、開新局上,切實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日前,漢陰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史正林在富平縣參觀習仲勛紀念館時說到。
今年以來,漢陰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走進村組、田間地頭、項目建設現場、企業車間,引導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把學思踐悟貫穿于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發動全體政協委員,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使委員受到精神洗禮。
悟思想,靈活方式抓學習
結合“書香政協”建設工作,為便于政協委員、機關干部職工學習黨史,縣政協為每人配備了指定黨史學習書籍。制定了詳細黨史學習計劃,安排黨史學習進度和重點工作,采取個人自主學習、集體讀書分享、紅色文化場所現場教學等方式,力求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根據階段性重點工作安排,漢陰縣政協適時安排黨史學習心得交流會。在交流過程中,參會干部摒棄念發言稿的傳統方式,結合自身崗位特色和工作實際,暢談黨史學習心得,分享黨史學習收獲,從而使得黨史學習落實見效、學有所獲。到目前為止,縣政協已累計組織類似的集體學習活動7次,黨員干部交流黨史學習心得40余人次。
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漢陰縣政協黨史學習教育不局限于機關內部,緬懷革命先烈、聆聽將軍故事、走進紅色紀念場館,處處皆是學習課堂。同時黨員干部、政協委員還發動身邊親人、同事朋友也積極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中,在更廣泛領域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使更多人受到黨史學習教育的熏陶。
走基層,排憂解難辦實事
立足于學,著眼于做。漢陰縣政協始終把學黨史、解民憂、辦實事這一宗旨放在突出位置,發揮政協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持續開展“走基層、訪民情、解民憂”專題調研活動,針對基層群眾生活中的難點、熱點、痛點,聯系協調相關部門,制定詳實解決方案,提高基層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按照脫貧攻堅工作期間縣級領導四大戰區分片包抓工作機制,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不定期到鎮村召開座談會,圍繞群眾“急難愁盼”事項征求意見建議,并將收集的建議轉交相關部門辦理。
在蒲溪鎮響洞河村,通村道路主干道雖然已經硬化,但是由于路基寬度有限,遇到兩車交會時,有時候司機要倒車很遠才能完成會車,這給村民的日常出行、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縣政協組織縣農村道路管理局、鎮村負責人、勘測設計企業“三方”現場辦公,當場制定了施工“路線圖”和“時間表”,將此項工作提上日程
“目前,通村路的錯車道已經全部完工,村民生產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響洞河村黨支部書記彭明金欣喜地表示。
接地氣,挖掘資源育人心
漢陰縣不僅是“三沈故里”,也是何振亞、沈啟賢、楊棄三名開國少將的故鄉,更是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誕生的搖籃,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
近年來,漢陰縣政協先后編輯了《沈啟賢將軍回憶錄》《楊棄將軍專輯》《何振亞將軍專輯》,全景展示了三位開國少將波瀾壯闊的生平事跡。《何振亞將軍專輯》在介紹何振亞將軍生平的同時,也詳細介紹了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成長史和戰斗史,這將使社會各界對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有較全面的認識,也使漢陰的紅色文化資源得到進一步補充。
去年,縣政協派出外調組赴新疆哈密,搶救征集漢陰籍羅少偉烈士紅色史料,掌握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隊長”“軍中第一刀”等重要史脈線索,進一步充實了紅色文化史料資源,為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提供了富有漢陰特色的黨史學習資源。
“我參與了《何振亞將軍專輯》編撰的整個過程,感受到了何振亞將軍的為民情懷,認識到了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為民族解放所做的突出貢獻,這是多么寶貴的精神財富啊!”縣政協文史辦負責人曾發高感嘆道。
為全方位展示三位開國少將的成長歷程和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戰斗足跡,漢陰縣政協為此組建了編撰委員會,發動政協機關工作人員、文史研究員參與其中。編撰委員會成員先后拜訪了三位開國少將的出生地點,到訪了三位將軍工作生活過的城市、機關、部隊,參觀了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曾經戰斗的舊址,輾轉多地,收集了大量照片、視頻、手稿等珍貴史料,為專輯編輯積累了豐富素材。(實習記者 來昌榮 通訊員 鄧永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