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作為農業生產的剩余物,除做肥料外,還具有飼料功能和燃料功能,一度是農村地區群眾冬季取暖的重要原材料。我省關中地區散煤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咸陽市在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創建中,所采用的“生物質顆粒+專用爐具”方式做飯取暖,因運行成本低、供熱面積大而受到群眾歡迎。“通過技術改造就地取材,既保障群眾溫暖過冬,又有利于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在咸陽市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涇陽縣副縣長尚科指出,目前推廣“生物質顆粒+專用爐具”工作中,仍存在規劃指導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市場主體不夠活躍;進展不平衡,林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弱于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弱于肥料化、飼料化利用;對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的認識和綜合利用能力不足,做飯煨炕直接燃燒或田間地頭廢棄、露天焚燒現象仍然存在,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三個方面的問題。

為此,尚科建議要堅持規劃引領,以政策資源統籌凝聚各方合力。一是精心編制以農林廢棄物為重點的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規劃。依據中省規劃和我市發展實際,明確“十四五”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目標;依據農作物、經濟林分布和農林廢棄物總量,明確產業布局、主攻方向;依據市場需求和技術成熟度,明確生物質利用階段工作重點,堅持“分布式開發、用戶側替代、融入環保、梯級利用”的原則,推進生物質能產業加快發展。二是加強對規劃執行的組織領導。市縣兩級成立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外聘技術服務團隊,跟進學習中省政策,廣泛收集先進經驗,編制工作計劃,出臺優惠政策,匯聚干群合力,激活市場潛力,壓茬推進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
堅持為民宗旨,以農村清潔取暖開啟規劃執行。一是科學議定“生物質顆粒+專用爐具”推廣區域。充分聽取農村群眾意見,綜合分析環境承載力、污染物疏散能力、居民經濟承受力,為生物質顆粒做飯取暖留出發展空間。二是嚴格標準配備生物質爐具。建議省上出臺戶用生物質爐具通用技術條件標準,省標未出臺前,暫將北京、河北標準作為我市生物質爐具市場準入條件,嚴防劣質爐具進咸陽、傷民心。三是支持小型生物質顆粒加工廠建設。選取班子得力、群眾歡迎、資源豐富、有空閑建設用地或房舍的鎮村進行試點,按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廠+果業農業合作社承包經營+村民收集晾曬、送廠加工”的模式,分散建設生物質顆粒加工廠,市縣兩級給予建廠支持,并將采暖補貼變為加工費補貼(可按每年戶均300元標準連續補貼5年),加工費不足部分農民可付現金也可用生物質顆粒抵賬,使村集體有投資收益、合作社有經營收益、村民有原料收益,邁出生物質顆粒燃料爐具助力清潔取暖堅實的第一步。
堅持知行合一,以技術應用研發培育產業體系。在規劃指導下,邊實施邊總結,逐步培育壯大以農林廢棄物為重點、上下游產業有效鏈接、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生物質能產業體系。第一步,包裝項目引投資。針對縣城供熱能力不足和城鎮住區、企事業單位、路邊店鋪、種養殖戶布局分散不易集中供熱問題,積極謀劃生物質顆粒供熱、生物質粉供熱、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項目,招引企業投資,培育市場需求。第二步,建設園區招企業。按照西部一流、全國領先的標準,規劃建設農林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專業園區,完備基礎設施,給予政策優惠,成立專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以規劃聚企業,以市場招項目,以資源引投資,從農林廢棄物委托收運、壓縮成型加工、裝備加工起步,逐步擴展以農林廢棄物氣化、液化、熱解、發酵、水解等技術為支撐的產業,形成集聚效應。第三步,園區升級育產業。鼓勵支持入園企業積極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成果就地轉化,鼓勵支持科研機構入駐園區、與生產企業合建實訓基地、合作開發新技術,鼓勵支持入園企業成立行業協會,深化合作交流,構建線上線下交易市場,打造產學研銷一體的專業園區,培育完善的產業體系。緊跟產業發展組織訂單式技能培訓,讓群眾在產業鏈上找到崗位、就業創業,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群眾路線,以宣教管理執法營造良好氛圍。組織專業機構、院校、人民團體,積極創作接地氣的作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平臺,大張旗鼓開展生物質禁燒宣傳。進一步夯實縣鎮村組四級生物質禁燒網格化管理責任,發揮熱成像系統監測作用,常態巡查檢查,及時勸止撲救,依法嚴查露天焚燒生物質行為。通過宣教和執法,讓農林廢棄物是資源、收集利用光榮、隨意焚燒違規深入人心,讓收集加工使用生物質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營造濃厚持久氛圍,集聚群智群策群力,以推進農林廢棄物利用工作一路向“陽”的實際行動,讓咸陽的天更藍、地更凈、空氣更清新、群眾生活更幸福。(唐冰 記者 韓永國)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