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銅川市宜君縣馬泉村共273戶1037人,其中貧困戶65戶213人,以玉米、核桃為主導產業,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是脫貧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
去年以來,銅川市政協聚焦剩余貧困群體抓“清零”,緊盯“線上邊緣”風險防返貧,著力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村容村貌治理,不斷提高群眾收入和幸福指數。截至去年10月份,馬泉村65戶貧困戶已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幫扶干部全員“結親戚”
“我想養些豬,但適合咱本地的黑豬仔不好找。”
“養豬好,我支持你,豬仔我幫你提供,銷路你甭管。”
這是去年4月中旬,銅川市政協主席劉印生與“結親戚”對象馬泉村六組村民張團結談家常時的對話。當時正值春耕時節,劉印生專程為張團結家帶來了兩袋復合肥,鼓勵他在種植好玉米的同時,增加干勁發展致富產業,提高家庭經濟收入。
劉印生和張團結商定產業發展方向后,立即委托市政協駐馬泉村第一書記張小明購買5頭黑豬仔,送到張團結家中,聯系技術人員對張團結進行養豬指導培訓,等到出欄可穩定增收近萬元。
去年以來,銅川市政協堅持以上率下,領導帶頭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機關干部每月到馬泉村各自的幫扶戶家中,按照勤聯系、常走動、講政策、送溫暖、辦實事活動要求,通過聯絡感情,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利用節日和農忙時節,在資金、資源等方面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壯大村集體經濟
姚栓虎是馬泉村的脫貧戶,在村里豬場當飼養員,工資加分紅,一年下來,比種地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姚栓虎所在的養豬場是新希望六和集團在馬泉村的養殖產業扶貧項目,該項目采用“政府+龍頭企業+村集體+N個貧困戶”模式,是實現產業扶貧的成功范例。
近年來,在銅川市政協的積極協調下,新希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成功落戶馬泉村,村里建設豬舍,代養育肥生豬,每頭生豬支付300元代養費。去年村生豬養殖場第一茬出欄580頭,純收入19萬元,帶動4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帶動村中非貧勞動力十余人。在此基礎上,市政協又為村里爭取到項目資金120萬元,完成800頭養殖圈舍擴建,達到年出欄2500頭的養殖規模。
“生豬養殖場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也使村民們拿到了分紅,嘗到了甜頭,村上的公益事業經費也有了著落,現在大家都在鉚足干勁往前奔!”馬泉村支部書記張凌忠說。
此外,銅川市政協聘請專家開展培訓,協助村民參加產業保險等措施,有效保證農戶玉米和核桃基本產業收入,引導村民種植藥材400余畝,村集體經濟光伏發電項目收益69萬元,“宜農股”分紅3.5萬元。
切實解決村民難題
隨著一座嶄新水塔落成,馬泉村從此告別了季節性缺水難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用水需求,銅川市政協積極爭取水務部門項目資金40萬元,為村里修建了飲用水塔,鋪設1800米管道,徹底解決了全村飲水安全問題。
一年來,銅川市政協通過派駐第一書記,不斷壯大致富產業,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新修5000平方米晾曬場,修復3處損壞道路,加固拓寬村東西兩頭生產生活用橋,完成改廁23個,爭取包扶單位為村上免費提供5萬元苗木,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
銅川市政協結合“結親戚”活動,采取“以購代幫”等方式定向購買馬泉村核桃、玉米糝、香菇等農副產品,通過扶貧832平臺采購扶貧產品4.53萬元,幫扶干部利用扶貧產品交易會、入戶走訪等機會,購買扶貧產品2.5萬元。為了提振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市政協為馬泉村宜馨超市補貨3800元,用于獎勵表彰,樹立新風氣。
“最關心的是村兩委班子建設,最不放心的是農民收入是否增加,最用心的是村上的產業發展,最操心的是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最熱心的是村上的精神文明建設。”銅川市政協駐馬泉村第一書記張小明說。
78歲的脫貧戶羅漢文上世紀七十年代從陜南逃荒落戶馬泉村,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他見證了馬泉村近幾年的蛻變全過程。“我是看著通村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通到家門口,太陽能路燈照亮家門前,光伏電站建在對面山頭。”他說,現在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問,政協干部想方設法幫咱把日子過好,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現在都實現了。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