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雪 文/圖
大山深處的吳起縣吳倉堡鎮雷子澗村,土地總面積48.1平方公里,在家村民卻不到200人。從一戶到另一戶的山路上,駐村工作隊隊員高華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高華山關心村民白克富的收成。記者 陳雪 攝
初冬的雪下過好幾天,地處偏遠的雷子澗村,積雪還沒有融化的意思。高華山的車不能再繼續向前了,只能徒步前進。駐村四年多,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的經歷,已成為吳起縣政協干部高華山習以為常的事情。走了10來里路,才遠遠看到村民白克富。
67歲的白克富笑著站在他的蘋果地里,他現在種植8畝果園。“今年受天氣影響,沒太多收成。”白克富原來在外打工,回家種蘋果也并不懂技術。吳起縣政協經常邀請果業技術員,對村民們進行集中培訓。如今,白克富掌握了種蘋果的技術,對明年的收獲頗有信心。
這一戶到一戶,原來都是黃土路。“有一次我們入戶,下雨把路重毀了,我們倆只能從山頂走到溝底。”雷子澗村支書谷志海記得,2017年去貧困戶家里了解產業發展、完成影像資料工作時,車也是走到半路。天黑了,工作只完成了計劃的三分之一。道路等基礎條件,依然是制約雷子澗村發展的一大因素。四年來,縣政協已經協調了1500多萬元,完成了16.5公里的通村柏油路建設,修了11公里的砂石路,8座便民過水橋。
2018年,雷子澗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成立。這種“支部+合作社+村民”的經營模式,讓72戶貧困戶可以無息貸款,籌措產業資金。協會還吸納了16戶普通村民,收入點利息。同年,駐村工作隊發展了村集體經濟,成立了雷子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種植了30畝南瓜和28畝多果園。“從無到有,這是我們做的探索。”高華山說,駐村工作隊,駐村工作隊緊扣脫貧目標,一刀貧困戶通過土地、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入股等方式,切實增加收入。
村民馮錦丈夫去世后,就開始養豬、養雞。縣政協幫忙給建起了豬圈、雞舍,飼料也能給解決一半。“今年,我喂10頭豬。”馮錦的養殖規模逐漸變大,卻不愁銷路。縣政協副主席劉宏彥幫扶她家,每年都幫她賣豬肉,現在已經賣出去12頭。“只要我提出了有什么困難,劉主席都會想辦法盡力幫我解決。”對于縣政協的幫助,馮錦都記在心上。今年9月,縣政協機關所有工作人員到雷子澗村參加扶貧消費展銷會,購買了小米、蘋果、植物油、南瓜等1萬多元產品。
地處偏遠、環境差、基礎落后、歷史遺留問題多、村民矛盾突出,雷子澗村具有典型貧困村的諸多問題。正因為如此,駐村工作隊任重道遠,一一攻克。為了提高村民的飲水質量,駐村工作隊給在家農戶都裝上了凈水機。當工作隊回頭調研飲水質量時,發現有些村民擔心費水費電,自行將凈水機拆除了。通過反復做工作,村民們接受了這件事,也深深的感覺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如今,雷子澗村退出了貧困村。駐村工作隊仍一步一個腳印,為拓寬村民的致富路而努力前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