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昌榮
為進一步推動安康市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安全防護能力,近日,安康市政協深入漢濱區、白河縣、旬陽縣等地開展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專題調研。調研中委員們詳細了解基層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面對面座談聽取意見建議,為推動安康市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中醫藥應融入衛生防控體系
“安康市26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治愈,中醫藥全程參與其中,在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成效突出,我們更應該重視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安康市政協委員郭圣杰說。
調研中發現,安康市縣區醫院的中醫館、鄉鎮衛生院的中醫理療、村衛生室的中草藥,因副作用小、性價比高,極受民眾青睞。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收支結構占比也越來越大,如紫陽縣金竹村衛生室,由于離縣鎮醫院較遠,村民們有些尋常的病痛,更愿意到村衛生室就醫問診。村醫謝易平表示:“我這兒中西醫都有,離得又近,還不用排隊,每個月僅中藥處方能開到3000—4000元。”
郭圣杰委員認為,中醫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這與現在的公共衛生防控理念是一致的,應吸取此次疫情防控經驗,將中醫藥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體系,提高安康市公共衛生安全防護能力。同時完善中醫藥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實現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深化中醫藥特色技術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領域及重點人群中的推廣應用。
加強公共衛生防控基礎建設
沒有符合標準的傳染病病區和門診,設施不全,人才待遇低,招不來、留不住,老齡化、斷層化等是在調研中聽到最多的難題。公共衛生事業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各級政府應加強統籌協調,保障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衛生事業向前發展。
“縣醫院因地形原因,院區通道相對狹窄,存在急救安全隱患和消防安全隱患,且沒有合適建設標準發熱門診的地方。”安康市政協委員、旬陽縣醫院院長吳建鐘說,院區周圍拆遷、擴建范圍有限,且難度較大,部分科室遷建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此外,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缺乏信息互通。委員們紛紛建議,應充分利用國家“新基建”項目機遇,推進安康市公共衛生大數據建設,實現疫情風險研判和預警功能。
關于人才編制、引進難等問題,委員們認為,應開展新一輪公共衛生防控體系人員編制核定工作,取消高級職稱聘用比例,最大程度釋放事業發展空間。建立特殊行業崗位津貼和有效激勵機制,填補編制空白,穩定非編制人員隊伍。建立流動人才儲備庫,做好日常應急培訓。與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各縣政府扶持,培養定向人才,形成良性人才輸入循環。
提高公共衛生疾病預防能力
“推動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不能只盯著人、財、物的投入,時代不停變化,這種建設永遠在路上,是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過程。”安康市政協教文衛體委主任張德林認為,做好預防工作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應對不同程度的疫情防控,提前做好多種應急預案。他建議,要用數據反推,當疫情暴發,以感染人數與總人數的不同比例,作出不同的反應方案,預估需要醫護人員數、物資儲備數等,化被動為主動。
安康市衛健委副主任劉芳霞在調研中發現,個別醫療機構的預檢分診制度建設短板仍未完善。“預檢分診是一種機制,不是簡單地分通道、搭棚子,該完善的完善、該堅持的堅持,尤其是基層必須提高重視,把預檢分診機制常態化,當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哨兵。”他說。
此外,劉芳霞還建議,抓好常態化環境衛生治理工作也是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重要途徑,疫情提高了人們對環境衛生、自身防護的意識,應繼續加強預防知識普及,注重衛生健康,將家庭急救包納入常態化的物資配備,做好疾病預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