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斌實習記者寇靜通訊員高剛
近年來,商洛市堅持以循環經濟為發展導向,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循環圈”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特色標簽。
4月20日至22日,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張雷帶領部分省政協委員深入商洛開展加強陜南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專題調研。
“我們公司是一家橫跨IT、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四大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站、汽車零部件及電池材料研發等。公司3.6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項目,綠色、低碳、環保,市場需求前景廣闊,是國內同行業中生產規模最大的生產線之一。”
“公司發展的首要目標不可否認是獲取利潤,但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樣重要。目前,我們公司的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項目,每年可處理菊芋10萬噸,生產菊粉6000余噸,菊芋糖漿3000余噸,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輻射帶動3萬多農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
聽著各項目的情況介紹,委員們驚喜地感嘆,這竟是一次令人欣喜的發現之旅。在專題調研的三天時間里,商洛用11個點向委員們講述了一個商洛發展循環經濟的故事。
近年來,商洛市以富民強市為主題,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堅持“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三大戰略和“開放帶動、城鎮帶動、項目帶動、科技帶動”四大帶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商洛實際的循環發展模式,成為我省首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城市。
商洛高新技術產業區成立之初就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園區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按照“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區域循環式開發”的思路,在園區重點布局了光伏產業、鹽化工與水泥生產、氟材料、鋅及鋅合金材料、煤電產業等10個循環產業鏈,形成企業之間相互關聯、協作配套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入園企業已有121家,2019年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00.1億元。
在循環經濟的理念里,沒有廢棄物這一概念,只有減量比、低開采、再利用、資源化這些新詞,所有的廢棄物都是被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商洛市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讓一些廢棄物實現了變“廢”為“寶”。
商洛堯柏龍橋水泥有限公司是商洛最大的水泥生產廠家,年生產能力100萬噸,產值3億元。2009年以來,公司經過技術研發,采用當地企業產生的硫酸渣和鐵礦尾渣代替原來生產必備的原材料鐵礦石,全年使用廢渣15萬噸到20萬噸,每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到800萬元。
針對打贏藍天保衛戰,商洛市提出“扶大扶優、限小汰劣、集聚發展、總量控制”的思路,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業和水泥生產線,對全市133家尾礦庫和40家重點排污企業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編制,建成了比亞迪光伏產業鏈、煉鋅廠鋅冶煉及綜合利用、山陽縣釩系列開發等40個循環發展重點項目,全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2天,連續7年位列全省第一。
在推動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商洛市堅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實施以農、果、茶、畜、沼、菜、加、游為鏈接的循環農業生態體系,先后建成了山陽家金核桃深加工、丹鳳華茂肉雞等20多個農業循環發展產業鏈重點項目以及丹鳳縣桃花谷等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使農民在生態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循環經濟不斷推向農村。
……
如今,無論是在商洛城區還是鄉鎮農村,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家園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家園的環境美起來了,農民嘗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甜頭,建設綠色家園的積極性一浪高過一浪。
短短三天調研,一路走來,委員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議,行走在碧水藍天、綠草如茵的商洛,感受到的是商洛發展循環經濟帶來的勃勃生機,品味到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意境。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