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云
1993年的一天,我路過新正街平利縣政協原址,適逢一輛卡車拉著會議桌椅駛入對面懸掛著政協會徽的大樓里,我當時不太清楚這個會徽的含義,但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種想法:要是有機會到這個神圣的單位工作,該是多么的自豪和驕傲!
1997年,我的夢想竟然成真,我從經貿局調到了縣政協辦公室,當時的欣喜和激動難以言表。初到政協時,我負責財務和打字,機關當時16個編制,一辦三委,人員緊缺,辦公條件比較簡陋,因為經費拮據,每個月發工資和報銷車輛加油等差旅費常常需要借款支出,但是,機關團結和諧,工作氛圍濃厚,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每個人都連軸轉,加班加點完成工作更是常事。1998年,在組建政協鄉鎮學習組(后更名為政協鎮聯絡組)時,領導和專委會主任帶頭分赴鄉鎮指導,我也有幸參與,為此項工作服務,我縣在各鎮建立政協聯絡組,成為全市政協工作向農村延伸的成功案例,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廣。當時,我雖然不是特別熟悉政協工作,但我珍惜難得的機會,向前輩學習,向委員取經,為委員服務,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還記得為了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經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之后就在辦公室睡地鋪;擔任財務工作期間,為了搞好每年的財務決算工作,連續十幾年的元旦假期,我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享受政協的榮譽,體驗工作的樂趣,心底是快樂的,一點不覺得累。
在政協工作時間稍久點,對政協的了解和感情日益擴展和深入,認識到政協的工作偉大和平凡,政協關心的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揪心事、黨委政府的中心事、社會各界的關注事。九十年代末期,縣政協對平利古仙洞電站庫區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建議案,更是站在跨越世紀的前端,對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議,影響深遠。時間飛逝,進入20世紀后,政協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政協工作更是充分得到重視和支持,機關辦公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為每個委室配備了電腦,增加了人員和公務用車編制,內設機構也由一辦三委增加到一辦四委。而我個人,也在2001年結婚成家,2002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先后被任命為副主任科員、教文委副主任。在這期間,我多次有機會交流到其他部門或鄉鎮工作,我都婉言拒絕,我舍不下政協這片熱土。
2010年,政協機關從新正街遷到北新街現在的新辦公大樓,辦公環境煥然一新,辦公條件顯著改善。在我成長的過程,是政協這個平臺給了我發揮的空間,也是在政協這片沃土上我汲取了雨露和陽光。2010年至2015年期間,我配合專委會主任,從指導政協鎮聯絡組工作到調研視察、從委員撰寫提案到提交社情民意、從籌備各種例會到對口協商……先后完成了石牛河飲用水源建設和保護、全縣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等調研和視察任務,提出的調研視察建議意見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采納,為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使我認識到政協工作的重要性,也切實感覺到提高自我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的緊迫性。
2016年底,我被組織任命為政協教科文衛學習委員會主任,并光榮的成為一名政協委員,看到手上紅彤彤的委員證書和上面的金色會徽,責任和擔子的加重和委員的榮譽,我的眼中泛起了淚花,那是喜極而泣的淚,也是倍感光榮的淚。
在平利政協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只是一滴小小的水珠,但是我沒有被淹沒在奔流的過程里,而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激起小小的浪花,也為政協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二十三年,我從一個初出茅廬懵懵懂懂的新學徒,成長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政協委員、專委會主任,親身經歷了縣政協四屆到九屆的歷程,見證了縣政協從推進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到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的工作進展,從調研視察到協商議政、從反映社情到傳達民意、從參與中心到凝聚民族團結、從民主評議到民主監督的履職脈動,縣政協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刻在我成長經歷里。政協的形象,也在我心里從遙不可及的神往到可觸摸的敬仰,對政協事業,從被動接受到靈魂的融入,我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的培養,更離不開政協這個大家庭的孕育,政協之于我的情感,就像父親般偉岸、母親般慈祥、初戀般珍貴。
今年,中國人民政協成立70華誕,平利政協成立35周年,而我在縣政協也整整工作了23個春秋。這23年來,我不斷成長,意氣風發,收獲頗豐。這23年來,我滿懷著對政協大家庭的一片熱愛,這個“愛”字,蘊含了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片忠誠。這個“愛”字,表達我對崗位、對職責、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有愛才有協商、有愛才有民主,有愛才有團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帶著這份深深地愛,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