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新華和父親張玉杰在看《各界導報》
□記者 牛小寧 實習生 羅浩
2017年1月,張新華得知自己成為十二屆鳳縣政協委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年近八旬的老父親報告這一喜訊。深感欣慰的老父親不忘記囑咐:“政協委員就要為老百姓說實話、做實事。”
濃濃政協情貫穿老人一生
張新華家與鳳縣政協有著不解之緣。父親張玉杰擔任八屆鳳縣政協主席時,張新華還是個讀初中的學生。張玉杰經常說,政協工作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說真話,建諍言,始終為人民群眾鼓與呼。
旅游業是鳳縣的朝陽產業。2000年,張玉杰建議要把鳳縣旅游業下功夫搞上去。讓張玉杰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紫柏山開發。當年,他帶著政協委員登山搞調研,實地考察地形地貌,深入分析存在問題,并形成了含金量較高的調研報告。得知調研報告被縣委采納后,張玉杰感到很欣慰。
如今鳳縣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好。雖然張玉杰老人離休二十多年,但至今仍珍藏著政協委員證件和那份關于旅游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在老人看來,那是值得銘記一生的光榮。
張新華說,父親對政協工作看得很重。退休后,父親仍十分關注政協工作。直至現在,老人每天都要看《各界導報》。
“感謝黨和政府的長期關心和照顧!在有生之年,我仍將不遺余力地關心支持鳳縣的發展。”張玉杰老人動情地說。
用鏡頭記錄家鄉最美瞬間
作為土生土長的鳳縣人,張新華對家鄉懷有深深的摯愛。
張新華供職于縣農行,最大的業余愛好就是攝影。平日來,為了做到本職工作與參加縣上活動兩不誤,他不是提前上班就是“開夜車”。
張新華攝影技術精湛,工作之余就是忙于攝影事業。這些年,他為了攝影遭遇過車禍、受過傷,但即便這樣仍是癡心不改。新華直播是他的微信名,在他的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他發的圖片,家鄉的山山水水、父老鄉親的生活點滴,這就是他鏡頭中不變的家鄉情。
作為鳳縣攝影協會的頭,張新華不遺余力地傳授攝影技能,為的是讓更多人去宣傳好家鄉。每次活動,他都是身先士卒,及時將圖片傳給今日頭條、新浪、西部網等。在鳳縣舉行“鳳凰湖龍舟賽”“金秋紅葉節”“穿越連云寺”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中,都有他和攝影協會會員忙碌的身影。
據不完全統計,高峰時鳳縣攝影協會會員全年見諸網絡媒體的攝影作品已突破2萬組(幅),張新華個人攝影作品更是高達3586組(幅),他的攝影作品《這年月》入選中國首屆老年人主題攝影大賽并報送聯合國,《知音》獲省攝影家協會舉辦的“祖國頌”大賽優秀獎。為此,他被吸收為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省藝術攝影家協會會員,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宣傳鳳縣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傳承弘揚政協優良傳統
張新華是個社會責任感極強的人。品味他拍的圖片,仿佛能聞到濃濃的泥土氣息。
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自費為群眾沖洗圖片;把當地一些鮮為人知的農產品拍成圖片,在網上宣傳推介;幫助藍莓園宣傳產品……鳳縣縣委書記張帆這樣評價張新華的攝影作品:滿滿的正能量,濃濃的家鄉情。
作為一名縣政協委員,張新華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研,充分利用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履行職能。他說:“參政議政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僅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長特色也是不夠的。”
從加入政協那一天起,張新華就自覺傳承弘揚政協優良傳統,在“學習、學習、再學習”中練就參政議政真本領,實現了由政協“外行”到“內行”的轉變。
張新華撰寫的每一件提案,老父親都要認真幫著審讀,經常還會提出合理建議。“我和父親兩代人見證了人民政協不斷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今天,我從父親手上接下這個光榮而神圣的使命,更覺得責任重大。”張新華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