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李昱彤
“福到家天天開心四季平安,喜盈門步步登高萬事如意。”65歲的邱發成一大早就跟老伴忙著在后院喂豬喂牛,這副貼在堂屋門框上的對聯,滿含一家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與向往。
邱發成所在的安康市漢陰縣蒲溪鎮響洞河村,因有山澗瀑布直瀉而下,水流湍急,得此清澈靈動之名。但由于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群眾居住分散,貧困程度較深。
不過,從去年春天漢陰縣政協駐村包扶以來,響洞河村發生了不少新變化。
“我們這條村道原來只有2.5米,路兩旁雜草叢生,能落下腳走的就剩一條羊腸小道。”在村上行醫30多年,李紀學對腳下的路再熟悉不過。他最盼望的,就是有一天村里能有一間像樣的衛生室,這樣就可以為鄉親們提供更衛生周到的醫護服務。
爭取資金修建近15公里的公路,翻修電力設施,改善飲水條件,增設電商服務點,發展種養殖產業,與縣疾控中心協力改建標準化村衛生室……這些僅僅是漢陰縣政協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去年8月,漢陰縣制定出臺脫貧攻堅整改工作方案,實行攻堅四大戰區責任制,縣上“四大家”主要領導分別統攬一個戰區脫貧攻堅工作。漢陰縣政協主席史正林掛帥東部戰區總指揮,縣政協領導班子包掛蒲溪鎮,縣政協辦公室牽頭組織包抓天星村、響洞河村。
“縣委定什么、政協議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協幫什么,群眾盼什么、政協言什么。”史正林用“六個什么”履職定位勉勵全縣政協委員,要聚焦脫貧攻堅這個中心,發揚民主、增進團結,在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發揮好人民政協重要作用。
深入基層搞調研、聽民聲、摸實情,深入實際寫提案、建真言、獻良策,深入群眾認親戚、結對子、解難題,深入村組送溫暖、扶志氣、正民風,深入一線抓產業、傳技術、促增收——隨著漢陰縣政協“五深入兩轉變”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批瞄準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民風改善等難點問題的意見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落實,政協助力精準扶貧已經從關注扶貧、支持扶貧向參與扶貧轉變,從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轉變。
“建言的過程也是學習教育和凝聚共識的過程。”史正林說,脫貧攻堅已成為漢陰縣政協常態化履職內容,不僅堅持在實干中探索、在探索中總結、在總結中提升、在提升中獻計出力,還堅持不懈怠、不松勁、不停步,動員政協委員和各界力量,全面吹響決勝脫貧攻堅戰沖鋒號,為全縣脫貧摘帽鉚足干勁、匯聚能量。
唯有實干方出真知。漢陰縣政協統籌抓好蒲溪鎮3個鞏固提升村、3個重點任務村、6個非貧困村的精準幫扶工作,謀劃“3+3+6”脫貧布局;率先在蒲溪鎮實施“一幫二聯五教育”,幫貧困戶,聯已脫貧戶、非貧困戶,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勵志教育、新風教育五大主題群眾教育活動;牽頭建立聯鎮幫扶部門季度工作推進會制度,組織每周開展第一書記座談會,落實扶貧各項工作……
“這些戰術戰法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并將我們在蒲溪鎮取得的經驗在全縣推廣。”史正林說,漢陰縣政協在深入開展脫貧摘帽百日沖刺行動中,還總結了危改不徹底、產業發展方向不明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力等十大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正在認真檢視著力整改。”
在調研全縣社會扶貧和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時,史正林發現,志愿服務存在城鎮好于農村、川道好于兩山的問題,于是號召在縣政協建立了志愿服務隊,動員領導班子成員、政協委員、機關干部都以志愿者身份廣泛參與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進養老院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今,漢陰縣政協志愿服務隊的紅馬甲已經成為群眾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只有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出實招,才能干出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樣子。”史正林表示。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