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高會“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論壇交流發展經驗
把鄉村旅游打造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 記者 張晶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既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效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近兩年來,我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33個省級旅游示范縣,130個旅游特色名鎮,231個鄉村旅游示范村。袁家村、馬嵬驛、茯茶鎮品牌知名度全國叫響。
11月5日,在第25屆楊凌農高會“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論壇上,來自全省的11名鄉村旅游發展典型代表及專家學者,與現場200余名群眾交流鄉村旅游發展經驗。
禮泉袁家村讓城市人尋找關中風味鄉愁
“袁家村后面就是昭陵,全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我們為什么沒有做歷史?因為覺得做不過臨潼兵馬俑。有人說袁家村是一面旗幟,可以做‘紅色旅游’,我們為什么沒有做?覺得做不過延安。”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村主任王創戰在論壇上,介紹袁家村當初做鄉村旅游定位“關中民俗文化”的原因。
“我們就是要把關中人的生活習慣演變成一種旅游形式,讓城市人來農村尋找鄉愁!”王創戰說。
這個原來僅有62戶、286人的袁家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路子,實現年游客接待量500萬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過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0萬元以上。
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農民素質制約發展的矛盾,袁家村開辦了“農民學校”和“袁家村夜校”,解決了農民的思想問題。王創戰開心地說,“現在不是說旅游掙了多少錢我們有多高興,最讓我們高興的是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這比掙多少錢都有意思!”
寧陜縣五種特色旅游脫貧模式
“2018年元月,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將我縣創新的‘山區旅游脫貧模式’,作為旅游扶貧七大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安康市寧陜縣縣長鄭紅丹興奮地說,寧陜根據不同村鎮的實際,探索出了五種各具特色的旅游脫貧模式。
全域發展的“蒿溝模式”,廣貨街鎮蒿溝村大力發展溝域旅游經濟,帶動了山林經濟和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實現了由“蒿溝”到“豪溝”的華麗轉身。
社區性開發的“皇冠模式”,采取市場化運作,依托企業實施社區性開發,帶動群眾致富。
協會+農戶的“元潭模式”,依靠合作者,帶動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協會統一加工銷售。
景區依托型的“八畝模式”,悠然山景區按照“山上建景區、山中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思路,通過景區開發運營帶動群眾就業創業,實現企地互動、共同發展。
還有股份制開發的“漫溝模式”,廣貨街鎮沙溝村漫溝村村民小組成立天成漁業合作社,農戶以山林資源、人口、資金、經營入股,實施按股分紅,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柞水縣朱家灣做好“原生態”民宿文章
什么是民宿發展的新戰略?柞水縣朱家灣村村主任毛家鋒介紹經驗時說,朱家灣堅持“原生態保護、原始性開發、原特色利用”,先后獲得陜西省十大精品民宿、十佳特色民宿集群等殊榮。
“在改造建設中,我們不搞高樓大廈,不搞大拆大建,堅持使用原生態材料或環保材料,最大限度保持本土原有生態。”毛家鋒說,這就是原生態保護。
所謂“原始性開發”,就是按照“隨屋就屋、隨彎就彎、隨坡就坡”的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最大可能地利用原有民居風格、花草樹木、空氣生態等資源,最大限度保持原始風貌。
在很多民宿追逐“洋玩意”“洋風格”的時候,朱家灣民宿堅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毛家鋒自豪地說,“朱家灣民宿大量使用了當地的石頭、磚頭、木頭、瓦片等原材料進行改造。”室內擺放的很多飾品都是老舊物品改造、組合、裝飾而成,盡量保持原始民居所特有的形態和味道。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