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緊緊圍繞夯實“三農”基礎,以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為目標,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耕地結構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助力群眾增收。

高標準:小田變大田 機械化耕作
2021年,神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3.08萬畝,其中爾林兔鎮依肯特拉村有近4100畝。
“今年因為天旱,有的土地溝渠不暢通,灌溉不及時,農作物受災嚴重。”該村黨支部書記王艮山說,今年借助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契機,目前正通過土地平整,將依肯特拉村原來的散地不能集中連片,原來多年失修,澆不上地的井子,通過這次改造以后,所有的旱地都能變為水澆地,以便于機械化耕作,通過這次整改以后小田變大田,建成了土成型、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來年,即使再遇天旱天澇年,農作物也不怕受災。高標準農田最好的優勢就是機械化程度明顯提升,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農民收益。”王艮山說。
70歲的李治樹就是高標準農田的受益者之一,他說:“原來玉米收割,一家老小齊上陣,肥料也要自己扛到田間,費時費力費成本。今年,夫妻倆能承擔20多畝玉米的種植工作,投入的成本減少一大半,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

初冬時節,行走在神木大地,只見神木各地的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施工現場,施工隊伍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他們為了一道道堅實的水壩,為了一條條暢通的渠道,為來年的春耕在和時間賽跑。
依肯特拉村高標準農田工程隊負責人惠帥說:“我們是2021年高標準項目N4標段,目前,工程完成15000米PE供水管道,其余還在施工,計劃將于十二月中旬將所有管道以及附屬設施全部完成。在十二月底,土壤改良順利完成。”
高產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使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造,讓過去易旱、易澇的農田得到改造,由低產田變成豐產田、高產田,給農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打開了突破口。
爾林兔鎮依肯特拉村村民李治樹說:“高標準農田對我們農民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前靠天吃飯,旱地玉米畝產五六百斤,現在農田改造后,全是水澆地,不用再靠天吃飯,畝產可達1800多斤,畝產可增加1000斤。”
中雞鎮秦家圪垯村村民王巨成則說:“我種植七八十畝,其中12畝水澆地,水澆地產量在1800斤左右,比旱地能增產大幾百上千斤。今年雖說是大旱年,但收成還不錯。加之如今都是機械化耕作,勞動力也大大減輕了。”
“今年秋季,市農業農村局還為村里兩個小組800畝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來年就可以機械化耕作,方便又省事,像再遇今年的大旱天年,也可以旱澇保收。”中雞鎮秦家圪垯村黨支部書記李子平說,如今,村里通過修建排洪渠、土壤改良、開墾荒地、新修田間道路等多項土地改造工作,縮小了地類差別,提升了土地質量,使全村耕地全部變成優質耕地。
神木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利勝說:“高標準農田是一項民生工程,要貫徹落實好省市精神,加快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為來年的農業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神木市把高標準農田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來抓,根據氣候條件、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周期,及時分析研判建設進度,明確時間表,提前謀劃,同步推進。同時,充分發揮四級監督作用,按照村民代表跟班監督、鄉鎮干部不定期監督、專業監理日常監督、部門定期監督的要求,嚴控工程建設質量,達到“田成方、土成型、路相通、土壤肥”的目標。
高顏值:以大地為“布” 繪就田園新畫卷
走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域,村落與農田繪就一幅美麗田園新畫卷。一條條新筑的水泥路,連接起村莊和農田……
田野里,大片規則的田地、阡陌縱橫的機耕道、伸向遠方的溝渠,田野、水井、溝渠錯落有致,天空還能看見小鳥在田間飛翔。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廣袤的田園成為神木農村最大的風景,改造后的農田不僅有利于糧食增產,也有利于特色種植、苗木花卉等經營規模化,種植機械化,助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還有助于美麗鄉村升級。

農業農村局高標準農田項目負責人張健說:“2021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3.08萬畝,其中高效節水2.08萬畝,涉及高家堡鎮、大保當鎮、中雞鎮、爾林兔鎮13個村組,主要通過土壤改良、水利設施配套、生產道路建設等,使旱地變水地,土壤增加有機質,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農民增收。”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富了農民,也美了村莊。高標準農田建設后,不僅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提高了排水能力,從而改善了水環境。同時又減少了水土流失,特別是項目建設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減輕了化肥農藥對土壤、水體和空氣的污染,保護了環境,也美化了鄉村,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王彩榮)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